美文网首页传习录比对学习
@荷边书房@解读王阳明《传习录》【111】尽心知性,天人合一。

@荷边书房@解读王阳明《传习录》【111】尽心知性,天人合一。

作者: 唐松涛经营实学 | 来源:发表于2018-12-14 17:07 被阅读24次

    【来书云:“所释《大学》古本,谓致其本体之知,此固孟子尽心之旨。朱子亦以虚灵知觉为此心之量。然尽心由于知性,致知在于格物。”

    “尽心由于知性,致知在于格物”,此语然矣。然而推本吾子之意,则其所以为是语者,尚有未明也。朱子以“尽心、知性、知天”为格物、知致,以“存心、养性、事天”为诚意、正心、修身,以“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为知至、仁尽,圣人之事。若鄙人之见,则与朱子正相反矣。夫“尽心、知性、知天”者,生知安行,圣人之事也;“存心、养性、事天”者,学知利行,贤人之事也;“夭寿不二,修身以俟”者,困知勉行,学者之事也。岂可专以“尽心知性”为知,“存心养性”为行乎?吾子骤闻此言,必又以为大骇矣。然其间实无可疑者,一为吾子言之。】

           你来信说:“你解释的《大学》的古本,格物致知的致知是向内,而不是向外,这个固然也是孟子尽心的主旨。朱熹也认为虚灵知觉是心的本体,只是他认为尽心是为了知性,致知在于向外格物。”

           对于这个分歧点,王阳明解释说:“尽心在于知性,致知在于格物”,这样说也没什么问题。但是我推敲你的意思,应该还是有不明白的地方。以“尽心、知性、知天”作为格物、知致,以“存心、养性、事天”为诚意、正心和修身,以“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为知至、仁尽,这是圣人之事。如果按照这样的理解,我的理解跟朱熹正好相反。“尽心、知性和知天”是生知安行的圣人做的事;“存心、养性和事天”是学知利行的贤人要做的事;“夭寿不二,修身以俟”是困知勉行的学者做的事。怎么能以“尽心知性”为知,“存心养性”为行呢?你听到我这样说,肯定会觉得是骇人听闻的事情。然而,事实是不用怀疑的,且听我给你细细道来。

    【夫心之体,性也;性之原,天也。能尽其心,是能尽其性矣。《中庸》云,“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又云“知天地之化育,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此惟圣人而后能然。故曰:此“生知安行”,圣人之事也。存其心者,未能尽其心者也,故须加存之之功;心存之既久,不待于存而自无不存,然后可以进而言尽。盖“知天”之“知”,如“知州”、“知县”之“知”,知州则一州之事皆己事也,知县则一县之事皆己事也,是与天为一者也。“事”天则如子之事父,臣之事君,犹与天为二也。天之所以命于我者,心也,性也,吾但存之而不敢失,养之而不敢害,如“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者也。故曰:此“学知利行”,贤人之事也。至于“夭寿不二”,则与存其心者又有间矣。存其心者虽未能尽其心,固已一心于为善,时有不存则存之而已。今使之“夭寿不二”,是犹以夭寿二其心者也。犹以夭寿二其心,是其为善之心犹未能一也,存之尚有所未可,而何尽之可云乎?今且使之不以夭寿二其为善之心,若曰死生夭寿皆有定命,吾但一心于为善,修吾之身以俟天命而已,是其平日尚未知有天命也。事天虽与天为二,然已真知天命之所在,但惟恭敬奉承之而已耳。若俟之云者,则尚未能真知天命之所在,犹有所俟者也,故曰:所以立命。立者“创立”之“立”,如“立德”、“立言”、“立功”、“立名”之类。凡言“立”者,皆是昔未尝有而今始建立之谓,孔子所谓“不知命,无以为君子”者也。故日:此“困知勉行”,学者之事也。】

           心的本体就是性,性的本原就是天。能尽心,是因为能尽其性。《中庸》上说:“只有天下的至诚才能尽其性。”又说:“知道天地之化育,求证于鬼神而没有什么疑问,这就是知天。”这是圣人才能做得到的事。所以说:“生知安行”,是圣人才能做到的事。存养此心,那是因为未能尽其心,所以才需要下存养的功夫;存养此心久了,形成习惯,然后才能说是尽心了。所以“知天”的“知”,就如同“知州”、“知县”的“知”,知州就是一州的事情都是他的事情,知县就是一县的事情都是他的事情,知天就是全天下的事都是自己的事;“事”天就像是事奉父母亲,臣子事奉君王,天是天,我是我,还是与天是分开的。天赋予了我的心和性,我时刻存养着,不敢有半点伤害,就好像“父母生下我是全的,我也会以保全的身体还给父母”。所以说:这是“学知利行”的贤人要做的事。至于“夭寿不二”,那与存养此心的人又有些差异。存养此心的人虽然没能尽其心,但是自己却一心为善,因为担心不存养此心就会有害,所以必须要求自己存养才行。“夭寿不二”,一开始就将夭寿一分为二,不能一心一意,连存养此心的境界都没达到,如何能做到尽心呢?如今为了不以夭寿来二分其心,于是说不论死生或者寿命长短都有定数,我只要一心为善就好,修身以待天命就好,这是其平时连天命都不知道啊,所以才需要等待天命的到来。事天虽然与天命为二,但是知道天命之所在,所以只需要做到恭敬顺从就好。如果是以修身来等待,就是还不知道天命之所在。所以说:要立命。立就是创立的立,就如同“立德”、“立言”、“立功”和“立命”之类。凡是说立的人,都是因为未曾建立,而现在建立才这样说,孔子所谓的“不知命,就不能称之为君子”啊。所以说:这是困知勉行的普通学者要做的事。

    【今以“尽心、知性、知天”为格物致知,使初学之士,尚未能不二其心者,而遽责之以圣人生知安行之事,如捕风捉影,茫然莫知所措其心,几何而不至于“率天下而路”也?今世致知格物之弊,亦居然可见矣。吾子所谓“务外遗内,博而寡要”者,无乃亦是过欤?此学问最紧要处,于此而差,将无往而不差矣。此鄙人之所以冒天下之非笑,忘其身之陷于罪戮,呶呶其言,其不容已者也。】

           今天以“尽心、知性和知天”作为格物致知,让初学的人,他们还没能做到不二其心,却要求他们做到圣人生知安行的事情,这就如同捕风捉影,茫然不知所措,那不是孟子所说的“人人都疲于奔命吗?”今天所谓格物致知的弊病也是暴露无遗了,你所谓的“务求于外,遗失本心,务求于博,却不得要领”,这不是问题所在吗?这是学问最紧要的地方,这一步错了,步步都错,这就是我冒着被天下人嘲笑,不顾自身安危,喋喋不休,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

           王阳明与朱熹对于格物的解释就在于内外之别,朱熹的格物就是从外在的事物中穷尽事理,无不有而少有;而王阳明的格物是从内在的良知去止于至善,无有而无不有。此外,关于三重境界的理解也与朱熹相反。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的圣人能做的事,那是天人合一的境界;存心养性事天是学知利行的贤者能做的事,天人分离但知天命,那是顺应天命的境界;“夭寿不二,修身以俟”是困知勉行的学者能做的事,天人分离且不知命,那是安身立命的境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荷边书房@解读王阳明《传习录》【111】尽心知性,天人合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kjgh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