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通儒饶宗颐

作者: 清风之木 | 来源:发表于2018-03-25 15:20 被阅读54次
    一代通儒饶宗颐 天啸楼 一代通儒饶宗颐 一代通儒饶宗颐 左第五 一代通儒饶宗颐

    立春已至,寒冷依旧。一代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于2018年2月6日凌晨在香港去世,享年101岁。在现当代国学家中,他先后与钱锺书、季羡林并称为“南饶北钱”和“南饶北季”。如此国学界的巨星陨落,怎能不令人无比痛惜、扼腕长叹!这样一座文化昆仑消融,其传世遗作和大师风骨,必将化作涓涓细流,继续滋养后生晚辈。

    国之耆宿

    ▍一代通儒

    饶宗颐出生于1917年8月9日,字伯濂、伯子,号选堂,又号固庵,广东潮州人。中国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文学家、经学家、教育家和书画家。

    他出身书香名门,自学而成一代宗师。其茹古涵今之学,上及夏商,下至明清,经史子集,诗词歌赋,书画金石,无一不精;其贯通中西之学,则甲骨敦煌,梵文巴利,希腊楔形,楚汉简帛无一不晓。人谓“业精六学,才备九能,已臻化境”。钱钟书说他是旷世奇才,季羡林说他是心目中的大师,金庸说有了他,“香港就不是文化沙漠”,法国汉学家说他是全欧洲汉学界的老师,当代最伟大的汉学家,一代通儒。

    饶宗颐在十四个门类的每一个领域的研究都有独到之处。钱仲联评价饶宗颐说:

    所考释者,自卜辞、儒经、碑版以迄敦煌写本;所论者,自格物、奇字、古籍、史乘、方志、文论、词学、笺注、版本,旁及篆刻、书法、绘画、乐舞、琴艺、南诏语、蒙古语、波斯语,沉沉夥颐,新解澜翻,兼学术文、美文之长,通中华古学与四裔新学之邮,返视观堂、寒柳以上诸家,譬如积薪,后来居上。九州百世以观之,得不谓非东洲鸿儒也哉!(钱仲联《固庵文录序》)

    这也是学界的公论。(柴广翰 )

    ▍勤奋的天才

    饶家世代儒商,在潮州开有数座钱庄,饶宗颐出生时,其家族仍为潮州首富。饶宗颐的父亲在家中排行第三,早年毕业于上海法政学校,不但饱读诗书,还喜欢买书、藏书,将自己的藏书楼叫做“天啸楼”,有书达十万卷。

    坐拥书城的饶宗颐,没有辜负这得天独厚的条件。跟一般孩童不同,他最喜欢的不是玩耍,而是学习。“那么多书,我整天看,就像孩子在玩。我很早就能写诗填词,中国历史从哪一年到哪一年我都清楚,先后顺序不会搞乱。”从《史记》到佛典,从老庄到还珠楼主,幼年的他无书不读,也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基础。

    饶老先生家中常常高朋满座,多是名流雅士。饶宗颐往往随侍在父亲身边,偶尔也参与酬唱。他十六岁时所作《优昙花诗》,以其如陶渊明一般超脱,引得不少诗坛名宿惊诧和唱和。当时的中山大学中文系系主任古直惊为天人,许以“陆机二十作文赋,更兄弟闭门读书十年,名满中朝,君其勉之矣”的夸赞。

    《优昙花诗》

    饶宗颐

    异域有奇卉,托兹园池旁。

    夜来孤月明,吐蕊白如霜。

    香气生寒水,吐影含虚光。

    如何一夕凋,殂谢滋可伤。

    岂伊冰玉质,无意狎群芳。

    遂尔离尘垢,冥然迫大苍。

    大苍安何穷,天道渺无极。

    哀荣理则常,幻化终难测。

    千载未足珍,转瞬讵为迫。

    达人解其会,葆此恒安息。

    浊醪且自陶,聊以永今夕。

    左前第五个小孩即饶宗颐

    ▍求知较真

    有人说,饶宗颐钻研的学问,莫不是用世界上最艰深的语言写就的。他在40多岁学习梵文,60岁以后,学同样有“天书”之称的希腊楔形文字,这些都是为了能直接读懂最原始的经典。

    不管是甲骨文、梵文,还是敦煌学研究,饶宗颐都非常注意找到最原始的材料和证据,他的习惯是每一个问题都要穷追到底,去学习不同的语言文字,也正是为了追根溯源。在他看来,“这个过程是很有意思的,令我欲罢不能。我的求知欲太强了,这个求知欲吞没了我自己。”

    饶宗颐永远对任何事物都抱有一颗童真的好奇心,正因为每天有一颗好奇心,才让他每天笔耕不辍地写作。

    饶宗颐经常说:

    “我来不及看书,来不及烦恼”。

    “我一天的生活,上午可以在感性的世界里,到了下午说不定又游到理性的彼岸上,寻找着另外一个世界,另外一个天地。越是没有人去过的地方,没有人涉足的地方,我越是想探秘。”

    饶宗颐写文章,有的几天写完,但是有的积累了三十年,像《汉字符号》这本薄薄的小书,他积累了三十年,一点一点写。

    ▍琴棋书画

    饶宗颐精通古琴,善于诗赋,书画作品更是清逸飘洒、自成一家。尤其是随年岁日长,他的书画作品越来越精到,已经呈现出一种与前人全然不同的风貌。

    有人评价,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磨炼,师古人,师造化,得心源,他在技法上已经从心所欲不逾矩,而他的性情与人生观,也圆通无碍地融在画中,使其画作成为了传说中极其罕见的学者画。因为熟悉甲骨学、敦煌学,在他的书法之中又融入了许多古文字笔法。

    饶宗颐平生最钦佩庄子的“参万岁而一成纯”,这句话出于庄子的齐物论。饶宗颐在书画创作上也运用了很多齐物论思想,比如说在一般人看来,临摹画和创作画是两码事情,但是从齐物论思想来说,他认为,临摹本身就是一种创作。他在临摹过程中,也有自己的构型、用笔,每一笔是他自己创作出来的。

    ▍生存哲学

    他有一套自己的“饶功”,是一种瑜伽,一种打坐方法,有空就会在家练习。他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地,当我闭眼的时候,我就让自己的思想任意翱翔,可以想到几万年、几千里之外,此时我同天地融为一体,我已敲开了庄子的门。可能正是因为对老庄和佛学的参悟,让他对生死有超越性理解,也是他长寿的秘诀。

    他常对人言,做学问和做人要耐得住寂寞,要有平常心态,要“守株待兔”。不能急功近利。“积极追兔子的人未必能够找到兔子,而我就靠在树底下,当有兔子过来的时候,我就猛然扑上去,我这一辈子也不过就抓住几只兔子而已。”

    饶宗颐所作佛像画

    大师语录

    ▍谈处事:世事消长很平常,心不受羁绊

    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万古不磨,就是不朽,在无限之中,不是短暂的,是万古,在长远时间中间,在无限之中,以有限的人在无限之中存在的一种精神;中流自在心,中流多逆折,忽然兴起波浪,要处变不惊。

    世事消长很平常,心不受羁绊。不受世事的羁绊怀着一颗永远向上的心去等待着属于自己的未来,怀揣一颗平常心,不困扰自己的内心。

    ▍谈寂寞:养成孤独,集中精力做事

    佛家讲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我视为行云流水,心无挂碍。沧桑变动很平常,不独我们饶家。

    “心无挂碍的好处,人于寂寞处,养成孤独,否则时间不够用,集中精力做事”这个心,是毫无挂碍,人空法空,寂灭轻安的大自在心,视世间出世间一切一切皆量等虚空,无有边际,包罗万有,了无挂碍。心且不有,挂碍何依?苦厄安在?

    ▍谈交际:如何正确安顿好自己,这是十分要紧的

    交际应酬,社会名流是另一种生活。交际,即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应酬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去做不想做,但又不得不做的事,交际应酬在社会上已经很多见了,偏于一种生活,而不单单是一件应付的事情,“西方学者与我们的观点有很大差异,他们不信书上说法,要见地下实物才相信,文化异同的原因驱使我不断追求”。

    对于世上很多事情,不只有我感兴趣,做学问的人很多。考古研究地下东西,一百年来挖的东西特别多。一百年前的人没有我们这种机会,我刚巧碰到,觉得不应该放弃。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地,当我闭眼的时候,我就让自己的思想任意翱翔,可以想到几万年、几千里之外,此时我同天地融为一体,我已敲开了庄子的门。

    ▍谈人生:以有涯追逐无涯,扩大自己的精神辐射

    对生命有寄托,追求学问,增加新认识,精神得到安慰。如果时间许可这样做的话,人生有很多乐趣。

    打破今古中外的界限,追寻远古事物又以今释古,打通时间和空间的隔阂,所以心境愉快。

    人生对事物的追求是无限的,人生有涯,以有涯追逐无涯。庄子说:“殆已”,我觉得不一定,以有涯追逐无涯,反而有无限的境界,可以扩大自己的精神辐射。

    一切事情过眼云烟,最后都是四大皆空,一件事有偶然性条件,不是完全必然,必然之间有偶然,只要明白这一点,凡事不执着,对人生很有益处。

    ▍谈佛家:无量的光,是自己发出

    提升天地境界,道家精神。儒家也有,但不及道家阔大。佛更有“阿弥陀佛”,即无量的光,是自己发出。

    由生到灭,事物变迁从无到有,从有到无,这是一种过程,知道这是一种变化,不要执着,不执着,心中就没有痛苦。

    人在天地之中,渺小得像一种不可知的斑点;亦像一根芦苇,很容易被一阵风摧折。无限的周遭处处可以是中心,而何处是圆周,却颇费思量……

    人物思考

    “国学”何以可能?

    柴广翰

    回顾走过的路,饶宗颐感叹:“我发现呢,最受用的,我到今天还受用的,就是我的文章的根底,文字的掌握。”他认为,要做到古人讲的“通”,首先文字就得通,要真正“懂得字”。中国古人尤其是清代学者治学讲“读书必先识字”,先让孩童从王筠的《说文蒙求》入手,再读《说文解字》,同时跟着老师念经书,培育对文字的感觉。

    今天,国学教学研究机构在大陆纷纷建立,可惜主持者并未能够摆脱理工科式评估体制的束缚,国学的学科定位也面临难产,对于国学的认识更多的是大而无当。国学的旧事重提看重的更多的是“国”,面对深谙传统学术的前辈凋零的格局,国学在制度层面似乎有些画饼充饥。在新式学科的阻隔之下,在人文学科修习者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之后,如何才能突破学科藩篱,如何才能在治生的同时安心学问,又如何补上对于古典的失忆性空白?

    二零零三年,饶宗颐教授将个人积累的数万册贵重藏书,包括非常珍贵的古籍善本,以及一百八十多件书画作品,捐赠给香港大学,借以回馈香港。这些藏书绝大多数都有饶宗颐的批注,今后的研究者有幸,可以沿着阅读史的思路对饶宗颐的学术源流进行细密的剖析。

    饶宗颐以一人之力,为世人勾勒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轮廓,并将这一场景完美地展示给世界,然而他却如此的谦和。儒家所说的君子,庶几近之吧?

    作为不世出的文化奇迹,饶宗颐是不可复制的。我们能做的,或许是备好天才生长的土壤,允许其孤独的土壤,大师的诞生才不再是神话。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代通儒饶宗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bnhc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