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中国志愿者交流平台简书公益CSR&公益
《国内战疫志愿者团队信息及平台汇总》诞生记

《国内战疫志愿者团队信息及平台汇总》诞生记

作者: 霖忻Crystal | 来源:发表于2020-04-25 16:35 被阅读0次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卓明信援通讯社,转载请联系原公众号。

    导语:

    随着COVID-19在全球蔓延,国内外也涌现出了一大批诞生于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自组织。我们将他们的信息产品和其它机构的信息平台放在一起,分门别类,这就是《国内战疫志愿者团队信息及平台汇总》(扫码查看)。

    《国内战疫志愿者团队信息及平台汇总》石墨文档

    2月27日,卓明新冠响应Links-战疫收藏夹组第一阶段的工作告一段落。经过十天奋战,由收藏夹组出品的《国内战疫自组织信息及平台汇总》正式上线。这是现在大众看到的《国内战疫志愿者团队信息及平台汇总》的雏形。2月17日,收藏夹组组长大猫第一次在卓明企业微信群里召集志愿者。第一次参与线上志愿服务的初六报了名,此后开始了她长达11天的线上战疫历程。

    信息收集、数据库录入、信息核查、信息拓展、信息分类,这张石墨表格所承载内容在不断加深和拓展。最终,共计有24位志愿者先后陆续投入到收藏夹组的工作中。并且,还有少数志愿者留下来参与平台信息的修订和更新。

    3月2日,《国内战疫自组织信息及平台汇总》2.0版上线,将原先的求助者、援助者和综合类的分类体系更改为行动类、情报类和综合类。

    3月7日,收藏夹组赶在三八妇女节之前,推出了子页面《给战疫人员的援助包》。

    经过后期的不断更新和完善,3月19日,平台新增《给海外战疫的援助Links》。由此,随着新冠疫情的发展,工作组把援助范围拓展到了海外。目前,这张面向国内的战疫汇总表还在继续更新。

    自组织平台爆发,收藏夹初具规模

    搜索引擎对“自组织”的介绍的是:“德国理论物理学家H. Haken认为,从组织的进化形式来看,可以把组织分为两类:他组织和自组织。如果一个系统靠外部指令而形成组织,就是他组织;如果不存在外部指令,系统按照相互默契的某种规则,各尽其责而又协调地自动地形成有序结构,就是自组织。自组织现象无论在自然界还是在人类社会中都普遍存在。”而据一位志愿者的补充:“自组织这个概念后来被广泛应用到社会网络复杂网络的研究中,管理学和组织社会学当中会称为项目团队,临时性组织英文名为temporary organization。”

    此次新冠疫情国内外都涌现了一大批这种互联网志愿者、互联网的自组织。他们反应速度快,信息产品丰富。于是,志愿者骨头便和大猫商量,把这些自组织和他们的信息产品收集起来。收集的过程中,二人慢慢找到了这些自组织及其信息产品的异同,找到了每个团队的特色。从资源利用最大化的角度出发,他们最终将这些信息收集到一起,这便是收藏夹组的由来。“在疫情刚开始信息爆炸的时候,对于普通的人来说,通过收藏夹我就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我想看一个什么东西,我就可以去哪里看,相当于有一个比较便捷的通道,”收藏夹组志愿者骨头如是说。

    完善后的《国内战疫志愿者团队信息及平台汇总》分为行动类、情报类和综合类三部分。通过收集整理,一共有14种行动类信息,另有情报类信息10种。在信息分区部分,志愿者们把行动类又细分为各类患者求助渠道、医护/农产品需求与协调、法律援助、物流平台、招聘平台(武汉)、社区(武汉)综合及指南、社区(全国)互助、特定人群指南、心理援助、临终关怀和追思礼仪、住宿指南、各类疫情站点、动物援助和志愿者招募平台;把情报类分为通讯录、疫情防护专业手册&隔离指南、疫情观察与分析、自组织经验分享、抗疫物资规格、文献或新闻翻译/国际经验/学术共享、社会组织行动、科普辟谣、城市实录和疫情地图。此外,还有一些信息平台,信息全面,本身就成一家之言,所以我们也把这些信息平台归为一类,成为综合平台。

    图一 行动类和情报类信息   图二 综合信息平台

    有了1.0版本的《国内战疫自组织信息及平台汇总》,志愿者们在继续补充收集的过程中,还逐渐加入了许多其它公益组织或者本身具有组织机构代码的志愿者团体,例如国务院的客户端和湖北政务服务平台上线的“疫情专区”。后期这张石墨汇总表格的标题也变更为《国内战疫志愿者团队信息及平台汇总》。

    近期,针对海外的新冠疫情,706青年空间也做了一个海外自组织战疫志愿团队的梳理。与收藏夹组的这张汇总表不同之处在于,他们是用表格的形式去呈现的。与前期wuhan2020这样的技术类自组织,卓明在信息收集、核实和汇总方面显现出了自己的优势。但收藏夹组的工作速度还远不及疫情期间的Bridge床位小组和MP小组。为此,骨头曾和大猫也都很感慨。

    “信息分类最烧脑”

    当被问及做收藏夹组工作时印象最深的环节,组长大猫、组员舍予和骨头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信息分类。

    在第一阶段初步收集完所有的自组织平台及产品后,大猫算了一算,一共有81个团队,125个信息产品。在此基础上,小组讨论得出了23个分类。分类一方面是为了归纳信息,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使汇总表看上去更有趣。周六周日那两天,收藏夹组的微信群常常上午八九点便开始活跃,讨论一直延续到凌晨一两点钟。

    怎么分类才合理?分类的角度和标准是什么?小组成员为此展开了一场头脑风暴。起初从求助者和援助者二者的角度出发,按照功能,找出具有共同特色的自组织团队,合并同类项,再将剩余的综合信息平台单独列出。由此就能看出哪些志愿团队所做的工作是相似的,哪些是独特的,从而可以避免未来工作的重复。2.0版本的汇总表上线后,求助者和援助者被行动类和情报类所取代。

    起初,北京奇点公益提出来与卓明合作,建立了初期的信息数据库。骨头参与了收藏夹初期的信息收集和信息分类讨论环节。最早的收藏夹只是一个非常普通的石墨文档。“刚开始其实只是做收集,我们只是天天把这些东西发现了哪些新的,我们就把它投到我们自己的内部的一个群里面去,然后就会发现这个组织也在做这个事情,那个组织也在做这个事情。

    两个组织做的事情,它可能有些是偏重这个点,有些是偏重那个点。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会发现,每个团队有他们自己不同的特色。”大猫在这个普通石墨文档的基础上,对它进行了升级。一开始招募志愿者是对这个升级的文档进行补充和完善,有的志愿者甚至收集到了一些类似“复旦社工志愿小组”这样专业的志愿团队。

    对大量的信息进行分类并非易事。骨头直言“信息分类最烧脑”。在第一次参与线上志愿工作的初六看来,如果说信息分类是整个收藏夹最烧脑的部分,那对于信息产品的分类更是令人头疼的环节。每个志愿者团队都以石墨文档或网站的形式产生了大量的信息产品,而如何对这些信息产品分门别类,直接关系到后面相同信息产品的归纳工作。

    与大猫每天大量的时间投入不同,尚未复工的志愿者舍予常常利用碎片时间进行信息的收集工作。舍予出身于社工专业,从事社工工作已有五六年时间,平时也经常参与线下的志愿服务工作。过年宅家期间,舍予自行上网搜索相关志愿服务团队,找到了卓明。经过简单的培训后“上岗”,舍予参与了收藏夹组的信息录入、校对、审核和更新等工作。她3月1日加入收藏夹组的工作,主要在微博、微信、知乎、豆瓣等网络平台上利用关键词搜索相关信息。“反正有时候晚上睡不着,想着反正睡不着,我就会搜这些信息,作为打发时间的方式。”

    什么人可能对收藏夹感兴趣?

    收藏夹建好了。但面对这个石墨汇总表格,它的受众是谁?小组成员对工作成果又如何评价?

    在卓明2010年成立的时候,它的定位便是一个信息志愿团队。它的团队使命是“推动行业发展,提高救灾效率”。十年来,卓明的信息志愿服务工作方法都很类似,“比如说需求,采集当地的一个需求,采集当地社区的电话号码,其实我们用的是老方法,就是一个互联网搜索,然后再加上一个打电话,”大猫介绍说。起初卓明的创始人之一郝南1月23日就发起了NCP生命支援项目。后来卓明加入疫情救援响应之后,NCP的信息组和卓明的信息组便合并了。

    骨头对这个收藏夹表格的架构表示满意,她觉得统一的分类更有利于受众对信息的查找。舍予认为表格内容可能太多,信息太长。“有需要的人,他可能会针对性地去找。但是对于可能没什么需要的人来说,反正其实我一看收藏夹直观上好多信息,不知道是什么。但是如果说是我有需要的时候,看到这个信息,然后我就知道,第一,原来这个议题是有这么多自组织去做这些资源的工作,第二个,像我可能是社工,我会关心有一些社工方面的行动,我就可能会点进去看一下。”在传播阶段,当舍予把做好的石墨表格转发朋友圈时,还有一位前同事找到舍予表达了自己也想加入卓明志愿者团队的愿望。

    大猫则直接将自己的想法化为了行动。要说不完善的地方,那就是可以进行信息拆解,类似于关键词触发。为此,她带领收藏夹组在3月7日推出了更有针对性的《给战疫人员的援助包》。

    图三 《给战疫人员的援助包》部分截图  

    初六对这个收藏夹的受众感到困惑,什么人可能对收藏夹的工作感兴趣?初看收藏夹,普通百姓能从中快速获得他们想要的信息吗?“我觉得更多的话可能是想要帮助别人的人,可能他们会是表格的一个受众。如果有人要跟他求助的话,他可以在这个表格里边定位到某一些信息,然后把它发给他。比如说像社工组织、公益组织、基金会,他们可能会对这个表格里面所提供的种种的行动信息和情报信息更加感兴趣一点。”而对于卓明的其它信息产品诸如形势报告、简报和需求分析,基金会可能也会更感兴趣一些。当前在没有强力推广的情况下,后台已经有一万多的点击量了。数据似乎说明了些什么。

    图四 表格后台显示的阅读次数( 截止2020年3月29日19:15)  

    团队成员新老交替

    大猫、骨头和舍予都有丰富的志愿服务经历。大猫自己在文章里写,“像许多人一样,我的志愿服务工作也始于汶川大地震”。2008年,她通过一个媒体联络qq群为记者好友转发官方的权威伤亡数据和媒体圈里的实时动态。“我利用百度、饭否、豆瓣的搜索功能(还有饭否的话题功能),不断打通互联网各类救灾信息平台,有NGO的,有草根志愿者团队的,有成都广播人民电台的,还有天涯、网易等等平台,使得我了解更多灾区的实况和需求,偶尔看到志愿者牺牲的信息,更让我胆战心惊。”从此大猫踏上了信息收集的志愿服务之路。2008年左右大猫结识了郝南,并于2010年玉树地震期间成立了卓明,至今已参与信息收集志愿服务工作12年。在线下,大猫也会在当地举办青年沙龙。疫情期间,为了做好线上的信息收集工作,大猫常常会牺牲一点带孩子的时间。

    骨头也是卓明的创始人之一。玉树地震时,她正在西宁老家。“当时郝南在我们学校BBS上去发招募当地志愿者的信息。因为汶川的时候我就关注过他的工作,卓明在玉树地震的时候,我看到他发,我就很快地去联系到他,然后参与到这个工作里面去,主要还是做信息采集的工作。”2015年之前,几乎卓明有响应,骨头都会参与其中。大概与职业有关,骨头主要涉及卓明内部的人力、志愿者管理和培训工作。在这一方面,她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沟通和协调能力。“在应急工作中,我一般比较多的还是去做应急的培训支持。”她本身不是去做培训,而是给其他人提供支持,比如说帮他们整理资料、整理课件。“应急中还有就是信息收集、信息挖掘,还有信息核实,主要还是这些工作。”

    舍予是一名社工工作人员,平时经常参与线下的志愿团队服务工作,由于新冠疫情的关系,第一次参加了线上志愿服务。她很快感受到了线上志愿者和线下志愿者的巨大不同。线下的志愿服务工作高效快捷,立竿见影。但线上志愿服务工作组织零散,成员之间的粘合度较弱,工作周期也更长。“你可能才做了10天半个月,你才知道这个事情可能会带来一个什么样的帮助。”与此同时,响应一旦结束,成员也似乎和组织不再有联系,很难把志愿者拉拢起来,志愿者一下子就流失掉了。这也许是线上志愿者容易脱节的一个重要原因。

    收藏夹组的yuanxin是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的在读博士生,正在从事一项关于疫情期间临时性社会协作组织的研究。她也是通过新冠疫情首次参与到卓明的志愿服务工作中。作为学术研究人员,她对自组织及其信息产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收藏夹小组的群里也多次建言献策。

    最后,衷心感谢本次参与国内收藏夹组工作的志愿者们!

    信息搜集和录入:初六、谢一景、相宜、Arya、书浛、刘霞、周知新、Adobe、步小仙、Psychopunk、大婷、sukie、Tonio、雪糕化了、曹小犷(骨头)、雪梨、大猫来了、郝南、小宋、张舒(舍予)、卓明Doll小刀;

    信息审核:大猫来了、初六、Fengwei;

    表格设计:李洁、大猫来了、小石老师、谢一景;

    一并感谢北京奇点公益在项目初期的帮助。

     END ▪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国内战疫志愿者团队信息及平台汇总》诞生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bnik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