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12种科技力量会告诉我们未来往哪些方向前行,必然而然。
The Inevitable: Understanding the 12 Technological Forces That Will Shape Our Future
写在前面的话
这是一位美国的出版人写的书,他应该可以称得上是预言帝了吧。凯文·凯利,最有名的三本书都是关于科技关于未来的构想,称“未来三部曲”。1994年的《失控》早早预测了90年代之后互联网的发展,社交网络、物联网等都被他言中(1999年《黑客帝国》工作人员人手一本的必备读物),2010年的《科技想要什么》延伸上一本,展望未来十年科技的发展。2015年的这本《必然》则预测了未来科技无处不在的生活,未来已来,只是尚未流行。
作者:Kevin Kelly看完《娱乐至死》,会更谨慎地对待新兴媒体,新兴科技,但他不一样,他会让你心潮澎湃,跟着他想象未来与科技融为一体的生活,即使是像我这样的科技小白,也会被他描写的场景燃起来,拥抱科技,拥抱未来。一本貌似鸡汤但又满满是干货的作品。
内容简介
新兴技术席卷全球,见证过了无数科技力量的爆发,作者归纳了未来可能发生了12种“必然”(就是趋势):形成(Becoming)、知化(Cognifying)、流动(Flowing)、屏读(Screening)、使用(Accessing)、共享(Sharing)、过滤(Filtering)、重混(Remixing)、互动(Interacting)、追踪(Tracking)、提问(Questioning)以及开始(Beginning)。虽然作者单独成章,但它们并非是独立的个体,而是一种融合,相互依存渗透。
罗胖经典的总结
凯文·凯利这十二个动词,给我们指明了科技新物种不断变迁的12条道路:
①形成:机器将会更新自己,随着时间慢慢改变自己的功能;
②知化:把人工智能置入普通事物之中,才能带来真正的颠覆;
③流动:想要在全新领域中成功,就要掌握新出现的流动性;
④屏读:屏幕无处不在,持续扩展着人类的阅读量和写作量,世界上所有的书终将由互联的词语和理念连接起来;
⑤使用:对事物的使用变得比占有更为重要;
⑥共享:将从未被共享过的东西进行共享或者以一种新的方式来共享,是事物增值最可靠的方式。未来30年最大的财富会出现在这一领域;
⑦过滤:内容扩张得越多,就越需要过滤,以便使得注意力聚焦。注意力流到哪里,金钱就跟到哪里;
⑧重混:对已有的事物重新排列以及再利用,未来30年最重要的文化产品和最有影响力的媒介将是重混现象发生最频繁的地方;
⑨互动:未来所有的设备都需要互动,如果有什么东西不能实现互动,就会被当作“坏掉”了;
⑩追踪:自我追踪的范畴将涵盖人类的整个生活;
⑪提问:答案变得廉价,问题将变得更有价值,提问将比回答更有力量;
⑫开始:这个新物种已经开始了,当然,也仅仅是个开始。
说说以后的生活
开始还担心专业的科技术语会影响阅读效果,像之前的《三体》一样,看着看着就云里雾里了。但这位作者是一位出版人,深知reader-friendly的重要性,深入浅出。有几个观点印象颇为深刻,也许是因为作者很多地方以书籍、音乐和电影为例,心理的接近感才会产生共鸣。
01 屏读 Screening
“屏幕之民”,作者这样称呼今天的我们,超过50亿张数字屏幕在生活中闪烁。
小时候,还只有电视的时候,不曾想象只是十年以后就可以和这个冰冷的屏幕互动。当一起抬着小板凳在学校的操场看电影的时候,不曾想到眼前风一吹就会动的屏幕会变成高清数字屏。我们生于“书籍之民”的时代,对白纸黑字的东西天生就赋予了庄重感。
至少在中学时代,书籍之于我们,是神圣庄严的存在。语文老师推荐的假期书单,一般都是两三本,假期刚开始,会专门挑上一天早起,去书店买回来,回来时欣喜若狂,有一种认识新朋友的感觉,然后书中的他或是作者或是这本书都会和你做很久很久的朋友,因为那时,一本书会翻来覆去翻很久。后来,两耳听听力,一心扑在试卷上,渐渐地,身边多了电子书,但是读过几个月之后就忘却了,有时会记起一些产生过共鸣的情节,但却缺失了那种和他交上朋友的感觉。
屏读时代,信息一闪而过,而再翻回去复习,也仅仅只是一种复习。所以很多至少像我一样对纸质书有着特别的偏好的人,还是会买实物阅读收藏。
作者在这一章畅想,不论是书籍的外在或是内在都会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外在的变化似乎是在迎合偏好实物书的读者,觉得书除了内容之外还应该有其不同于其他物品的独特的样子,封面、封底、书脊、腰封、勒口、书页……一一不能少。
所以用电子墨水做成柔软的电子纸,100多页的电子纸构成了一本书的内文,然后加上设计好的封面封底,做上工艺,真正成为一本电子书,而这本电子书类似于现在的电子相册,内容可以变化。小说、散文、诗歌……样样俱全,俨然一个小型的便携图书馆。
而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这句话:“被人批注、标注、标记、收藏、总结、参考、链接、分享、传播,才是这种书籍长久以来真正想要的。”(P101)啊……从古登堡发明印刷术,书籍诞生以后,书籍被人传播、标记、收藏,但如果按照作者列出的这些来看,可怜的书籍几乎都没有活成他想要的样子。
以后,书中的一个名词,不仅会有与其相关的文字链接,还有音频、视频以及读者包括专家的评论,而每个人出于不同的需求点开不同的链接。以后无论工作或是学习,就某个主题做演讲,都不用花费巨多的时间去搜集整理信息了,只要你点开这个主题的关键词,所有格式的链接都会自动呈现,剩下的就是根据自己的需要筛查整理了。
也许有天,当书籍真正实现了自己的需要后,活成了他自己,而我们便不再看中每一本书都要有一个书籍的外在样子,因为整个世界就是一部大部头的书,你总能找到一个点实现你的需要,和他交上朋友,和关注这个点的人交上朋友。
Screening,通过屏幕认识世界,而不仅仅是来阅读。而翻译为屏读,十分贴切,犹如《黑镜》中第二集描述的生活处处是屏幕。“因为在屏读将会转变的众多媒介中,书籍是第一个。屏读首先会改变书籍,然后会改变图书馆;之后,它会给电影和视频动手术;再之后,它会瓦解掉游戏和教育;而最终屏读会改变每件事。”(P096)生活剧变的同时会留给我们更多反思。
Black Mirror: The 15 Million Merits剧照02 流动 Flowing
这一章的“流动”有两层意思,其一“任何可以被复制的东西都会被复制,而且免费。”(P059);其二,复制品的数量不重要,重要的是增加的价值。“漫山遍野的复制品遭到废黜,价值也就随之从复制品身上转向了众多可以对作品进行回忆、注释、个性化、编辑、鉴定、展示、标记、转发和接触的方法上面。重要的是作品流动得有多顺畅。”(P078)
从一成不变到流动的巨大变动,作者又提到了书籍:
▶▷书页是流动的:书页无论是一小块屏幕还是一面墙,适配你喜爱的阅读设备和风格,一切以你为主。版本是流动的:个性化的版本只为你打造。如果你是学生,那么你的版本或许有很多注释;如果是老师,你的版本可能会有相关理论的延伸。
介质是流动的:更多的是存在云端的电子书了,实时买到。
改进是流动的:没有了纸质图书重印时的修订版,而是随时更正,逐步改进,读者也可以成为创作者。
(P082-P083)
关于图书,以后不再是修订版了,而是像软件一样,从2.0版,到3.0版,再无限一直改进下去。或者就像是维基百科一样,一本在云端的书,任何人都可以贡献自己的力量。如果人人都可以成为某本书的创作者,想到一幕觉得有点好笑,某一天清晨,你的朋友在朋友圈发布了他改进某本书的内容,获得了某项级别的奖励,你点赞之后会做何感想呢?这个可不像微信运动,只要你第二天奋起直追就可以了。所以趁现在积累自己的实力,无论未来平台、技术如何发展变化,内容为王才是唯一。
说完书籍,作者又以音乐、电影为例描述了未来的场景。你从云端选择了一首歌,还得到了这首歌的所有部分,细到每一个和弦,你自己也可以通过各种工具,汇集其他素材,创作符合自己想法的版本。电影也是一样,在云端选择符合你要做的主题的电影桥段,剪辑成为你的故事。
▶▷人们收到一段视频、一首歌、一段文本后的反映,不再会是对其加以消费,而是对其加以改造。人们会通过增减、评论、修改、变形、合并和翻译,把内容提升到新的高度。人们会继续让内容流动,会把流动的效果最大化。(P087)
▶▷所以流动有四个阶段:固定、罕见;免费、无所不在;流动、分享;开放、变化。(P094-P095)
其实作者说这是他不久将来的某一天生活,也许作者说的这一天每个人都是音乐制作人、电影剪辑师。
只是现在,他描述的这种场景我们早已经见识过了。年前古巨基的《情歌王》不就是将每一首经典歌曲的每一句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首完整的歌曲吗?《我是歌手》节目里,每一位歌手在演唱别人的歌曲时,总是绞尽脑汁,废寝忘食地改编成自己理想的版本。粉丝们喜欢胡霍CP,把他们曾经主演过的作品拆分结合剪辑,创造出他们想要的故事,不断传播。
It's beautiful~如果,未来每个人都掌握这项技能的话,至少剪辑的工具应该是傻瓜式,人人都易上手的。才能让这些成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就如同现在文本编辑一样,人人都会写字,但鲜有人成为作家。当人们掌握了相应的工具之后,则是创意不断的人脱颖而出了。
现在的阶段大体是作者所说的免费、无所不在和流动、分享的之间的阶段。
我们的音乐市场早已过了2010年以前如火如荼的局面,至今还记得双J的歌传遍大街小巷的盛况,慢慢地到很多歌手不出专辑而出EP,到今天连EP这个词也很少听到了。电影似乎比音乐能慢一些,几年前,听到某部电影票房过亿,似乎还认为不可思议,近两年超过15,16亿的电影似乎都不罕见了。
所以资源已是无所不在了,未来就是开放、变化的阶段,而这个阶段是得创意者得天下的时代了。
03 形成 Becoming
▶▷未来的科技生命将会是一系列无尽的升级,而迭代的速率正在加速。更糟糕的是,我们永远都会是菜鸟,并永远因此保持虚心。
永远是菜鸟是所有人的新设定,这与你的年龄,与你的经验,都没有关系。 (P005)
Becoming含有先有变化而后形成的意思,而-ing表示这一系列动作正在进行。第一遍看到这一章最后作者描述的未来生活,看的都是全息投影,戴的都是VR隐形眼镜,操作的是人工智能界面,浮现出电影的祯祯画面,然后慨叹自己是否会真切感受到如此壮观的一幕,至少那时不用再戴这个麻烦的近视眼镜了。
然后回过头来,其实作者真正想说的是未来很美,但现在更适合我们行动。面对互联网的变化升级,我们的理念和行动也要随之变化升级,才能抓住此时此刻的机遇。
很喜欢作者的“永远都是菜鸟是所有人的新设定”这句话。身边有一位很崇拜的领导,总是虚心向年轻人学习互联网中流行的事物,甚至一句流行语也乐于学习。工作就是开会,能记得开会的内容算是奇迹,而这位领导在一次年终大会上的讲话,没有冗长不切实际的吹嘘之词,对本行业如何拥抱互联网时代做了纯干货分享。说实话,很多内容并不深刻,但是你能感觉到他那颗真诚学习的年轻的心。这是对自己一次一次的升级,即使速度很慢。后来还知道他在其他领域也做得有声有色,所以不只有斜杠青年,还有斜杠老人。今天是菜鸟,明天是菜鸟0.9999版也不错哦。
04 知化Cognifying
知化的意思就是给普通的事物中加入人工智能,提升效率、提高体验。人类做不了的事情机器人可以轻松搞定,人类能做的事情,机器人做得更好。作者推测在本世纪结束前,人们所从事的工作中有70%可能会被自动化设备所取代。
人类未来的工作也许就是设置程序、管理、升级机器。智能工厂、智能物流、智能家居现在都席卷而来,这些将我们的工作效率提升到全新阶段;接着我们的生活也充满智能化,与心仪的人约会,与家人的周末出游,比如根据追踪到的你以前的信息为基础和此次的需求提前为你选好性价比高的餐厅和绝佳的位置,提升你的出游体验。
一切听起来完美无缺。更意想不到的是作者说未来机器也会从事运动员、作家、音乐家这样的职业,难道以后我们要在体育场看机器人打比赛、在音乐厅看机器人演奏、去新书发布会找机器人签名吗?Unbelievable!
未来我们会走入智能化时代,作者画了一幅巨漂亮的蓝图,令人心驰神往,但似乎太肯定其美好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哪些方面的问题呢?我们会失去哪些独特的能力呢?我们会失去哪些温暖的美好呢?
当电话代替了书信,见不到书信上遗留的想念的泪水,也不会再发生像《情书》《海角七号》美好的爱情;当智能手机人人必备,再也不会感受到因为没有接到如约而至的电话的那种惴惴不安的牵挂。也许可以随时随地联系了,所以那份可以说话的幸福也不那么珍惜了;也许社交软件让我们朋友变多了,所以那位让我们电话诉衷肠的朋友也可以不那么珍惜了。
情书在工作、生活、娱乐不断智能化的时候,我依然想给你寄出一封信、夜里拨起电话唱一首歌、一针一线织出你的礼物,我的朋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