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学霸背后,都是有迹可循的。
好的成绩,离不开努力和汗水,也需要方法和智慧。
最近,江苏无锡双胞胎兄弟一起考上清华的新闻,令无数网友羡慕不已。
哥哥曹业淳以679分的好成绩被清华大学电子信息系录取。
弟弟曹业涵通过强基计划,以660分的好成绩被清华大学化学与生物系录取。
更让人惊讶的是:
俩兄弟不仅复制粘贴般的优秀,而且都没有上过一天补习班。
仔细回想一下,其实不止他们,很多考上清华北大的学霸都没有上过补习班。
比如清华录取的低保男孩徐永琪;
河南上蔡被清华电子信息系录取的杜港枫;
河南新乡数学满分,总分643分的杨宇越;
成都七中理科均为710分的刘川和刁歆夷。
高考被13所世界名校“疯抢”,并同时获得200万全额奖学金的江西女孩邓宇涵;
有句话说得好:
这个世上,没有突如其来的幸运,只有不为人知的努力。
当我特意看了这些学霸的成长经历,才发现他们厉害的背后:
无论是家庭氛围、性格品质,还是日常习惯,都有很多相似之处。
我们也许无法复制他们的成功,但却可以借鉴他们学习的经验和技巧。
01 制定学习计划让学习事半功倍
很多父母都苦恼过,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自控力怎么办?
经常是坐在座位上,却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
再或者是东一下西一下,看似在学,一天下来却毫无成效......
这其实都是因为没有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
高考以674分考入清华的陈溢诗,在谈到自己的学习经验时曾特别强调:她经常给自己制定学习计划。
她会努力完成自己的既定目标,并主动告诉父母自己的学习状况。
为了不让自己养成拖延的习惯,她经常不断地提醒自己:
“要抓住今天,不要总安慰自己明天一定完成。”
学霸们从来不会“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他们每个人都特别善于规划自己的时间,安排自己的学习。
松下幸之助曾经说过:“忙碌和紧张,能带来高昂的工作情绪,只有全神贯注时,工作才能产生高效率。”
制定学习计划,是孩子提高学习效率的必备法宝。
一位妈妈曾在后台留言抱怨:
“孩子也知道要制定学习计划,可总是三分钟热度,无法坚持,没过多久,就开始磨蹭、拖延、不了了之。”
帮助孩子做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一定要注意以下四点:
不要找“模板”照搬他人计划
无论是学期计划,还是课后安排,都应该因“孩”而异,并且是动态调整的。
一要专项突破,数学薄弱就多刷题,英语薄弱就多背背单词和语法,哪里不会就在哪里多花时间;
二要让孩子有一定的自主权,拥有掌控感和成就感,避免畏难情绪。
今日事今日毕,不拖延
很多孩子喜欢拖延,想着今天做不完的事情留着明天再做。
可今天的任务没完成,明天的计划就会被耽搁,这是一个越来越糟的恶循环。
不搞疲劳战术
有的孩子看似很努力,每天晚上熬夜到两三点。
其实,这是得不偿失的。
晚上休息不好,白天的上课就无法集中精神,而课堂恰恰是最基础最宝贵的时间。
假期也不能松懈
有句话说,养成一个好习惯需要28天甚至更久,但毁掉一个好习惯,三天就够了。
假期的短暂松懈,很可能会让孩子前功尽弃。
所以,千万不要让孩子在假期里放纵自己,不要让假期成为孩子退步的滑梯。
只有不懈的坚持,才能收获甜美的果实。
02 广泛阅读为学好各科打好基础
清北学霸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爱好——阅读。
曹业淳和曹业涵兄弟俩,经常利用周末空闲的时间去图书馆看书;
《读者》、《青年文摘》、《扬子晚报》这些综合性的报刊,是他们的日常读物。
四川学霸谢畅,在家里拥有满满当当两个高脚柜的书。
他喜欢杜甫的诗句,沉郁顿挫的“诗史”总能让他沉醉,而且对文史哲均有涉猎。
就连不断缔造高考神话的衡水中学,也非常重视孩子的阅读习惯。
记得衡水中学的学霸刘嘉森在一次巡讲中被问到:
衡中的学习强度这么大,你还有时间去阅读吗?
刘嘉森说:我们是强制性的。
每个星期四个小时的阅读时间,这四个小时,不能带着笔,带着卷子,只能去阅读。
所以你看,让孩子多读一些课外的书籍,并不是浪费时间,也不是不务正业,反而是对孩子学业的最好的托举。
阅读,不仅是孩子学好语文的重要途径,更是孩子学好一切学科的基础。
重庆学霸谢欣颖的爸爸在接受采访时说到:他从小非常注重孩子阅读习惯的培养。
女儿1岁左右,他就订了很多幼儿画报和绘本,坚持每天讲故事给女儿听。
女儿上学后,他就每个周末都带她去泡图书馆。
在爸爸的刻意培养下,谢欣颖爱上了阅读,也逐渐养成了高效阅读的习惯。
在《加油,向未来》节目中,霸气单挑23人科学团胜出的18岁清华学霸陈鲲羽,曾说起过自己优秀的根源:
“父母都是普通人,我也不是天才,一切都源于父母从小的培养。”
他的父母从他两三岁开始,就给他提供各种书籍,让他挑自己喜欢的看。
正是父母的用心,让他成了一个知识丰富,惊艳四座的清华才子。
所以,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真的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每一个爱阅读的孩子,都可能是一个潜在的学霸。
关于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分享一篇之前的文章给大家:《让孩子爱上阅读的50种小方法》
整理错题集从归纳总结中不断突破
一位学习能力训练营的创始人曾说过:“很多差生成绩上不去,就是因为他们不会整理错题。”
记得我初中的时候,学习也很努力,很刻苦,但成绩就是提不上去。
经常不是概念不清晰,就是思路很混乱,要么就是错过的地方重复错。
一到考试复习的时候,就眉毛鼻子一把抓,既费时间又没效率。
后来,在老师的引导下,我学着建立错题本认真分析错题的成因,不断地归类整理,反思复盘后,不仅越学越轻松,成绩也慢慢进步了。
其实错题就像害虫,只有挑出来,针对性下药,才能有效除虫。
就像开头一起考上清华的双胞胎兄弟,也都一致认同整理错题复盘非常重要:
一来把作业、考试中遇到的难题和解题方法记录下来,时常回顾可以加深印象。
二来经常用错题本进行总结分析,会帮你把所有的知识整理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有句话说:学习不思考,等于吃饭不消化。
张着嘴巴等着老师“喂”知识,学到的永远都是皮毛。
只有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才能真正掌握知识、提升成绩。
劳逸结合重视兴趣培养
那些考上清北的学霸们,他们的生活除了学习,还有很多精彩的内容。
就像曹业淳和曹业涵,他们兴趣爱好非常广泛,俩人从小喜欢音乐、画画,现在已经达到二胡、素描十级。
除此之外,他们还特别喜欢运动,打乒乓球、游泳都特别厉害。
山东711分考入清华的孟令昊,从五年级开始学习拉大提琴,拿下了大提琴十级证书。
即使是学习紧张的高三,他也会坚持每天练习两个小时,并且报名参加了清华大学高水平艺术团的专业测试,并顺利通过。
还有浙江拿下郭沫若奖学金的朱科航,溜冰、滑板、魔方、三国杀......样样在行。
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一个误区:
觉得运动、书法、弹琴、画画......这些兴趣爱好跟学习毫不相关。
其实,广泛的兴趣是孩子学习的隐形帮手。
它不仅能够陶冶孩子的性情,释放孩子的压力,锻炼孩子的专注力、思考力,提升孩子的学习能力,还能让孩子在日积月累的坚持中变得更有毅力,更有耐性,更认真,更从容。
正如一位专家所说的那样:
“青少年的兴趣爱好,若是运用得当,往往让一个人从‘旁门左道’中结出累累硕果。”
所以,充分挖掘孩子的兴趣爱好,也是对孩子学习的最强助攻。
05 远离手机不让垃圾快乐成为绊脚石
曹业淳和曹业涵兄弟俩有个高效学习的小秘密——远离电子产品。
通过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
这其实是许许多多学霸的共性。
考上清华的单小龙,没有QQ,没有微信,只有一个父亲用了3年退给他的破旧的按键手机。
考上北大的铁星,高中三年,没用过手机,没用过微信。
她的父母看到她的同学都有手机,也曾提议要给她买一部手机,却被她拒绝了。
原因是,她看到身边的同学有的沉迷游戏,有的沉迷小说,她明白:
手机的诱惑太大了,一不小心就会把自己拉入万丈深渊。
北大心理学博士奕戈初中的时候因为沉迷游戏,成绩一落千丈。
他的父亲为了把他从堕落的悬崖拉回来,不仅全家断网、断电视,自己更是以身作则地戒了手机。
他认真学习的时候,父亲也在旁边认真看书,记笔记。
休息的时候,父亲还会跟他真诚地讨论和分析所学。
就这样,奕戈在父亲的一路“陪读”之下,走进了北大。
手机、游戏、短视频、各种各样的社交网站......是孩子学习路上最大的绊脚石。
它本身所具有强烈刺激和变幻丰富的内容,会不知不觉地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吞噬孩子的勤奋、自律和上进心,进而毁掉孩子的学业和前途。
我们每一位父母都应该提高警惕、加强监督、做好榜样,千万不要让孩子陷入垃圾快乐的泥沼里。
只有远离垃圾快乐,才能心无旁骛地为自己的未来全力以赴。
05 孩子的每一分优秀都需要父母100%的汗水
曹业淳和曹业涵的妈妈在采访中分享了自己的教育心得:
“在生活中,照顾好他们。
帮他们养成一个良好的作息习惯,做好他们的心灵护航员,多倾听读懂他们,包容他们;
在他们遇到困难时,及时地赞赏他们、鼓励他们、激励他们。
用自己对事业积极向上的态度,影响他们,给他们做好榜样。”
真是应了那句话:
孩子的每一分优秀,都浸润着父母的汗水。
父母对孩子爱的滋养,会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雨露阳光,让孩子的内心充满了积极向好的力量。
父母对孩子良好习惯的刻意培养,会帮助孩子一步步走向成功。
父母的言传身教,会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指路明灯,指引着孩子长成自己期待的样子。
说到底,家庭教育才是“根”的教育,根深才能叶茂。
父母和家庭才是孩子最好的补习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