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在学习中会对老师有所模仿,一般认为是行为模仿,但杜威指出模仿的背后是思维,也就是老师的思维方式会影响孩子的思维。如果老师“言语不严谨、推理不精细、反应缺乏想象力”,学生就不会受到好的思维影响。
这让我想到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思贝尔斯的话:“教育的本质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
老师要成为学生思维的榜样,这里说的榜样,其实是说老师的思维示范和引导,同时,这里把道德规范隐去了,只是强调思维特质。
杜威接着分析了教师教学可能存在的问题:
一、自己不了解自己的思维特质,自己本身处于混沌之中。另一方面是注重理论性的学科,注重知识化,而忽视实践或者动手操作对思维的训练。这似乎是杜威强调“做中学”的一个原因。总而言之,这一点是教学中无思维训练。
二、教师偏重于自己的强势个性,教师容易炫技,忽视整体的、真实的思维训练。这首先是有一定能力的老师,但他们的不足恰恰是容易以偏概全,关注一点不计其余。
三、过分关注与学生的关系建设,而忽略知识本身的魅力。学生只注重老师的态度,而忽视知识本身的价值,缺乏对此的思辨意识和能力。
以上这些,从严格意义上说,都没有思维训练。杜威比较敏感的就是看是否注重思维训练,再进一步说是对学习中理解的强调,没有理解就没有收获,知识的形成是建构性的,不是灌入的,不是背诵的,只有这样,学生才有真正的学习。
附录原文:
(杜威《我们怎样思维》阅读笔记之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