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YangSiR说事-23.11.14.】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原本被人称为“光棍节”的双十一,居然摇身一变,成了各大电商的狂欢节日。国内著名的某东、某宝乃至于拼夕夕等电商巨头,早在半个多月乃至更早一些时日,便摆出了凌厉的宣传攻势,开始了各种比拼,施出浑身解数,用最最最优惠的招式来吸引消费者。当然,到底有没有正儿八经的“优惠”,那就另当别论。
但不可否认的是,对于像我家那位“败家娘们”一样的“剁手一族”来说,这种“低价”的诱惑还是蛮大的。最近这些年,每到“双十一”我家那位都会血拼一把,不管有用没用的,也不管是不是生活必需品,“先买了再说”。像去年“双十一”,什么水果、海鲜还有从农家庄稼地里直播的农产品……成箱成箱的往家里搬,MS不花钱一般。把好端端的一个家弄得像“仓库”一般。更搞笑的是,光“清风”的抽纸就囤了整整四大箱,近100包啊!按她的话来说,“反正这抽纸吧,总是要用的。趁现在便宜多买一点。”结果,一直用到现在,储物间里还有一箱多的抽纸没用完。
但让我和女儿没想到的是,今年的“双十一”,某人居然没买任何一件商品,如此反常的行为,倒也确实非常罕见。女儿怀疑某人是不是因为受了去年的“刺激”而从此金盆洗手而不再胡乱花钱,却不料某人给出了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理由”:我忘了那天是“双十一”了。至于这样的理由,可信度几何,就不得而知的了。
在我和女儿还没有从她惊世骇俗的话语中惊醒过来时,某人又适时的补充了一句:“其实购物吧,也非得双十一。平时想用点什么花点什么买点什么,不也挺方便吗?非得去凑双十一的热闹吗?再说了,双十一到底有没有便宜还不一定呢。这里面的套路可深得很啊!”
感觉某人瞬间“顿悟”了。可我怎么觉得她这话里话外的,明显的“酸葡萄心理”啊!
倒是女儿,在今年“双十一”时买了三百来元的商品。而这个举动,也完全是冲着“满300减60”的活动而去的。我曾笑话过孩子,“为了区区60元的蝇头小利而花费300大洋,合适吗?”女儿笑了笑道,“没有什么合适不合适的。主要是我买的那些,都是我心心念念的商品。本来早就该买了,可这段时间忙于实习,一直都没时间静下心来做这事。”听她的意思,好像买了一个挺贵重的玩意。可她却告诉我,她只买了两大包的“奥*奥”,害得我直接就找不到我的眼镜了。
事实上,两大包的“奥*奥”是花不了多少钱的。为了凑单,孩子居然还替我买了几盒“闲趣”。说是因为我吃不了甜的,所以才替我买了“海苔味”的。另外还给我买了一双“老北京”的布鞋,轻便舒适,说是我傍晚后出去外边蹓跶时可以穿的。——感觉一下子懂事了不少!
女儿问我“双十一”有没有买什么商品。按她的理解,像我这样除了教书几无任何爱好的小老头,应该没有这方面的兴趣。而且客观地说,我需要用到的物品,某人都早早替我准备好了。但她们俩没想到的是,我居然给自己买了一组“6层刀片”的剃须工具。不管怎么说,虽然是个不起眼的小老头,但自身形象还得时刻注意着。毕竟这“个人形象”,某种程度上也代表着我们这个行业的“整体形象”哦。
客观来说,双十一也就是商家的一种营销噱头,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没什么根本性的、本质上的利好。为了“节省”几十、几百元的小利而血拼一番,买来诸多“不管是不是用得着、或是必须用”的商品,这本身就不是一种明智之举。在目前经济形势并不太乐观的大环境下,我个人以为,理性消费、理性购物,还是很有必要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