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大宋有很多历史谜案,而第一个谜案就是赵匡胤主导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这个历史事件之所以成谜,主要集中紧急军情、“点检做天子”的流言、量身定制的黄袍等三个方面,让人真假难辨,乃至后世有人作诗感叹道“千秋疑案陈桥驿,一着黄袍便罢兵。”
其实,疑与不疑,都不能阻挡赵匡胤陈桥兵变留于史册。五代十国的纷争,改朝换代的大事在陈桥驿这个地方从此有了转机。陈桥驿是个什么地方?在历史上有何特别之处呢?
陈桥驿位于开封东北20公里外的陈桥村。陈桥古名为板桥,相传晋朝时已有其村,当时村中有一小桥年久失修,后来一陈姓人捐资修复,陈桥村由是得名。陈桥村是开封北通燕赵的咽喉,后来发展成驿站。关于陈桥驿的沿革,其所在县封丘县官网显示“唐朝为上元驿,是上都至汴州的大路驿,后晋天福五年(940)改为都亭驿,后汉为陈桥驿,宋初更名为班荆馆。”
这是主流看法,这种认识的来源大概可以追溯到南宋人王明清的笔记《玉照新志》“陈桥驿,在京师陈桥、封丘二门之间,唐为上元驿……后来以驿为班荆馆,为北使迎饯之所。”
其实,关于陈桥驿就是上元驿是有争议的。也有人考证,上元驿在宋代称都亭驿,与陈桥驿、班荆馆同时并存,而陈桥驿在班荆馆稍北,三者各有其地。追溯历史中的地名,比较复杂,有时候也难以说得清楚。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陈桥驿在开封城东北,从东京外城北门之一的陈桥门往陈桥驿是宋辽两国交聘的必经之路。
可以想象,当年辽国使臣出使北宋,开封府的官员前往陈桥驿迎接,然后举行系列外事活动,决定两国命运的事项就在这里酝酿。这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所以,宋代有很多文人,途径陈桥驿时都会感慨一番。如,王安石送辽国使臣回国时,直接以“陈桥”为名咏诗:
走马黄昏渡河水,夜争归路春风里。指点韦城太白高,投鞭日午陈桥市。杨柳初回陌上尘,烟脂洗出杏花匀。纷纷塞路堪追惜,失却新年一半春。
遗憾的是,摄于陈桥驿的政治意义,王安石等文人也只是途径提到,并没有过多的延伸。除了会客接访,陈桥驿还具有特殊的军事意义。由开封向北有东西两条道都可达到辽国的南京(今北京)。他们无疑例外的都会经过陈桥。如此位置,必然会承载宋辽政治、军事频繁交往历史。
北宋和辽国打了25年后,宋真宗经陈桥到澶渊督战,双方最终走到了谈判桌上,决定宋辽百年和平的“澶渊之盟”便产生了。
“陈桥兵变奠宋代基业,黄袍加身定赵氏乾坤。”陈桥驿对于宋朝的有着特殊的意义,让人不解的是,崇宁四年(1105)宋徽宗为了“显扬祖烈”才改驿站为“显烈观”,以纪念祖宗的功业。然而,这种陈桥驿并未因此获得荣光,22年后,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徽、钦二帝北狩,显烈观也已化为废墟。
从历史来看,陈桥驿作为交通要道,曾一度兴盛。陈桥驿依附于开封城的发展,北宋之后,政治中心南移,开封城一片荒芜,陈桥驿也就无可避免的衰弱了。金、元、明、清四代,陈桥作为开封郊区的商贸基地,一度雄起;但是在民国初年,军阀混战,黄河改道,陈桥逐步走向萧索,更不要说深蒙尘埃的陈桥驿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