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常会问体印君,我们家孩子读得书多,但不会写作,怎么办?如果此刻的你也被这个问题困扰,那就需要注意以下四个问题:
01读得多,但他读得全吗?
是不是只限于一个方面(感兴趣的某个特定方面的书)的阅读,而其他方面读得少?
蜜蜂采蜜的比喻鲁迅已经用过,道理我们都明白。回到现实中来,如果孩子喜欢读动物小说,你只读沈石溪的自然不够。
该怎么做才合适?
举个例子,你对狼很感兴趣,不妨找出同样写狼的故事,把国内的金曾豪、姜戎、黑鹤,国外的西顿、吉卜林、杰克·伦敦的作品都翻出来,你会发现,同样是写狼,手法不一样,文风不一样,科学性文学性都不一样。
02白话文读得多,古典文学是否有点少?
要写出真正好的文字,是要有一点古典文学基础的,如此方能彰显汉语的气度和风骨。在欧式语言中长大的孩子,太需要补上古典文学这一课,这是我们祖国文化的精髓,是滋养我们的不可或缺的精神血脉
03以读者的身份读得多,以作者的身份读得少?
在阅读与写作过程中,一定要有两种意识。
一是读者意识,一是作者意识。
读书时,要有作者意识,学会用作家的眼睛去观察,想想他为什么这样写,去掉某个情节会怎么样?一定要这样开头吗?可不可以换一种结局?读书时,如能有着这样的自觉,方能更好地与作品对话,与作家对话,也更容易洞察写作的奥秘。
写作时,要有读者意识,你要知道你的文字是给谁看的,他能不能听得懂你的意思,会不会认同你的观念,你能不能在一开头就抓住他的眼球吸引他一口气把你的文章看下去,你的情绪他会不会体察到,你能不能引发他的共鸣或者思考或者触动他的泪点……这样写出来的作品才会有真切的对象感真实的存在感,而不会无病呻吟自说自话。
04他是不是泛读的居多,精读的很少?
当我们在强调海量阅读自由自主的阅读时,千万不要忽略对于中高年级孩子来说,他们需要一段时期的专注精读,也就是将一本书反复读几遍,这样,他就会由一开始的对情节的追逐,过渡到对语言本身的关注。
当我们不断追问和思考以上问题以后,关于阅读和写作,才会有更加明晰的理解,也就不至于困顿于“读得多写不好”这样的伪命题了。
#印记|阅读那些事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