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脑与身体,哪个才是真正的“我”?
我们都有经历过这样的情况,再过一个礼拜就要考试了,但是考试内容还没怎么复习,我们的大脑感受到了压力不停地絮絮叨叨:赶快去复习,否则就要挂科了。
但是身子好像不是很听使唤,即使坐在书桌前,心思很容易就游荡到九霄域外。更让人讨厌的是,手总是不自觉地伸到桌子旁边取手机,拿手机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电话要打,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信息要回,只是重复点亮屏幕-锁屏-点亮-锁屏的动作。
再翻两页书,突然感到口很渴,仿佛一刻都不能够等待,于是,起身去厨房接一杯开水。
回到座位,感觉总算可以开始静心学习了,这时候,肚子突然咕咕作响,两腿发软,脑袋有点晕,这是要拉肚子了。只好合上书,冲向厕所。
这不是夸张,这是很多人在高压下学习的真实状态。那个一遇到复习就会拉肚子的人,就是我自己。
我的大脑明明知道现在必须开始学习,如果不复习,后果将是“挂科”。但是,我的身体竟然出乎意料地不听指挥。大脑命令我“好好复习”,身体却像个调皮的孩子,总是出各种各样的状况,好像在示威。也就是说,我们的大脑,不能像我们以为的那样能够完全控制自己的“身体”。
简单来说就是
“我”不能控制“我自己”。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哪个“我”才是真正的“我”呢?我的大脑吗?还是我的身体?
二、身体知道答案
在武志红的《身体知道答案》一书中提及一个典型的个案。
一个来自深圳的男孩子,学习成绩优异,理想志愿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高考的时候,他发挥失常,没能如愿。于是父母让他报了一所东北的学校。这所东北的学校也是好学校,但不是这位男生心仪的学校,他本来想报中山大学。父母给出的理由是,他从小都待在家里,怕被娇惯坏了,应该去东北锻炼锻炼。
结果到了东北没多久,这个男孩子就莫名地瘦了几十斤,经常拉生病拉肚子,肚子疼到流冷汗。一次意外,不小心摔倒,还把腿给摔骨折了。妈妈带他去看医生,医生也感到很奇怪,按他的摔跤程度一般是不会导致骨折的。
这个男生在东北,身冷心也冷!
首先,这个男生的父母没有尊重他的意见,把他丢到了东北念大学。他从南方来到北方,而他的同学几乎全在南方念书,仅有的几个来北方念书的也几乎全在北京。他一个人在东北,举目无亲,感到非常孤独。他想回家,但是他又不想让父母失望。
其次,他原本的志愿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东北的这所学校尽管也不错,但是跟北大、清华不在一个级别。他觉得这所学校配不上他,他打从心里根本不想适应这所学校。
最后,他觉得自己被抛弃了。他的父母根本没有尊重他的意见。在填报志愿的时候非给他填了这所大学。而且还明确地跟他说:以前太溺爱他了。现在必须把他丢到东北好好锻炼一下。
这几个原因加在一起,这个男生根本不喜欢在这所大学的生活。但是,他一对父母表明想要转学。父母就对他百般嘲讽,说他连这点苦都吃不了。久而久之,他不敢再说回去,甚至不敢对自己这么说。他想证明给父母看,自己是可以的。
虽然,他的“大脑”强迫他适应着东北的生活,但是他的“身体”其实还是想着要回去。所以,他拉肚子,一下瘦了几十斤,莫名地摔断腿。这是“身体”发出的抗议。
三、加尔伟的两个“自我”
在《身心合一的奇迹力量》这本书中,加尔伟提出,我们常说的“我”,其实分为两个。一个是自我1,一个是自我2.
自我1:也就是我们的“大脑”。思维,意识,它的语言是文字。
自我2:也就是我们的“身体”。也就是我们的潜意识,他的语言是图像。
我们的大脑是自我1,大脑擅长分析,判断,归纳,推测。
我们更容易知道我们的大脑里面在想什么。所以我们很容易认同自我1. 即我们很容易把大脑的判断当成是真正的“我自己”,而忽视了自己的“潜意识”。
其实大脑跟我们的身体一样,只是我们的工具,是属于“我”的一个部分。
但一旦我们完全认同于它,它就会代替“我”来做判断。在大脑判断下,一件事会被分为“好”或“不好”,“错的”或“对的”。
这种情况下,当我们遇到大脑认为的“错的”或“不好”的情境时,身体就会开始紧张并排斥。
悲剧往往就是这样发生的:那些临场发挥失常的人,临考试总是掉链子的人。其实疾病也是这样产生的,当我们不断抗拒大脑认为的“不好”的生命情境时,容易产生郁闷的情绪,郁闷的情绪被压抑到了身体里,疾病就产生了。
四、方法论
现在我们知道了,我们的体内存在两个“我”:自我1和自我2 。
我们往往认同于“自我1”即自己的大脑,让大脑的好坏判断主宰着自己对各种生命情境做出机械式地反应。我们常常忽视“自我2”,让自己的身体沦为被操控的机器。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让自己跳脱自己的“大脑”,让真正的“我”主宰自己的生命情境呢?
《当下的力量》这本书中介绍了几个实用的方法。
1.每天花点时间,细细感受自己身体的每一个部位。可以从手指尖开始,到手腕-小臂-手肘-大臂-肩膀-颈椎-脊柱-再往下。用意识扫描身体的每一个部位。这样做不但让注意力从大脑繁多的思绪中解放出来,而且也有利于促进身体健康。扫描过程中,若发现身体有哪个部位不适,可以多给它一些时间,细细地关注它,接纳它。
2.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在应对外部变化的生活情境时,不要把全部注意力都投向外界。留一部分注意力在体内,稳住自己的心。这样有助于我们做出更符合我们内心要求的判断。
3.参加锻炼,锻炼有助于我们把注意力从大脑转移向身体。促进大脑分泌“多巴胺”。锻炼过后,我们往往会觉得自己很容易专注,也变得更聪明。
身体与大脑,都是真正的“我”。重要的是,我们要懂得把大脑的思维和身体的觉知相结合,身体才是指导你通向自由的桥梁。
身体与大脑,哪个才是真正的“我”?最后送给大家一句乔布斯的经典名言,同样摘自《身体知道答案》:
“最重要的是,拥有跟随内心和直觉的勇气。你的内心和直觉知道你真正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任何其他事物都是次要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