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奥威尔传记

奥威尔传记

作者: 记忆者_357 | 来源:发表于2017-07-18 18:02 被阅读0次
    京都府民谣

    一回

    喜欢的博主的文学界的偶像——乔治·奥威尔。于是在亚马逊购买了他的传记。没有读过他的作品,自然对他的文字谈不上欣喜或厌恶,只是满满的好奇。

    正式拜读这本449页的微型砖头书前,在百科仔细看了他的资料。一生坎坷不平,总与某种政体偏向挂钩却又不断被误解,打击。好似贵族阶级的难民一般,难成体统。这位文豪也是奇葩,在那时的英国殖民地——印度一个小城当了以剥削,打虐下层贫苦阶级人民的警察。在意识到自己前半生的错误与思想上的矛盾时,决然的放弃这样稳定讽刺的工作,以思想拯救大众并用文字方式不断虐待自己,轻易唤起自己的良知,又通过打压穷苦人的记忆来挖苦受虐己身。这突然让我想起了国人眼中的鲁迅先生,放弃行医继而以思想拯救吾国。似乎每个国家在不和平时期都会出现类似的文学伟人。存良知人,大有显之。

    他的童年,父母对他灌输所谓贵族阶级思想,鄙视那些一贫如洗又低素质的印度人民。以至如书中写道:奥威尔讽刺了那些令人生厌的英印(Anglo-Indian)家庭中沉闷的东方装饰品陈设,那些家庭重新定居在英国,然而仍生活在过去。但这些不妨碍他在度过青春期后意识到自身所处环境与思想的巨大矛盾,或许正是他这中等偏下阶级贵族的成长环境:令他不时莫名觉得尴尬羞愧——他的父亲时常在镇上扮演无比贵气的上层高傲冷漠的角色在几乎人人都知晓其家庭背景的情况下,使他不能完全将自己带入资本剥削主义社会,当后期良心难安时,这种感官逐渐显露,他的民主社会主义倾向随着后期所遇之人和所在场所开始形成。

    我期待书中关于他的经历的描写,今日不过看了20几页罢了,依旧停留在他的孩童时期。

    他被称为“一代人的冷峻良知“,据说了解他,阅读过他的作品的人都将视他为文学界的偶像,亦真亦假。一千个读者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倾向于哪种亦是不能预料的。

    二回

    昨天阅读《奥威尔传》时,了解了他的一篇类似随笔的文章——《书店忆旧》,其中的一些观点我也很是赞同。于是午饭时,花费不到20分钟在网上查找并阅览。

    其实传记中的描写略微片面,其中某些观点虽有讽刺含义但非如此绝对。而文章让我了解前因后果,其中有个例子,他在工作时经常碰到顾客怪诞又无法解决的问题:一位老妇人寻找一本盲文书,但全然不知书名,作者和情节,只记得是本红皮书。这让他想尽力帮忙,却不可能成功,很是恼人。

    他提到,“我们的书店藏书丰富,但是顾客中懂得读书的人还不到百分之十。最常见的顾客是一些妇女,她们没有什么目标,只是买本旧书送给孩子当做生日礼物;其次是一些买廉价教科书的亚洲学生;还有只想买头版的假内行,而真正热爱文学的人却是少之又少。“这是开篇便引起我注意的地方,在书店买书却不懂书人太多了,也有很多人去了书店无非是告诉别人自己好似拥有庞大知识宫殿,看到如此场景真是只觉烦腻。

    “据我所知,有一个顾客每星期要读四五本侦探小说,这样持续了一年多,还不包括从其他书店租赁的类似书籍。同样一本书他从来不看两遍,这一点让我很纳闷。“其实我也纳闷,但我意识到的是,原来好书看过1遍以上才算“读“书,一直以来都是只看一遍,无论书籍还是电影。我也想过,很多不错的小说看后很快忘了情节,是否应再次翻阅呢。日后我定不会再冷落看过的书。

    “发黄的书页散发出来的特有香气再也不能吸引我了,因为这种气味只会让我想起那些烦人的顾客和死掉的青蝇。“这句话出现在他的传记中。但看这句会觉得语气太过绝对,然而实际之前在文章中说明了原因,或许语气激烈了些,阅读整篇后会顺畅的多。

    看了他的传记不过了解了他的经历,但对他的语言并不熟悉。于是买了另外两本作品——《动物庄园》和《奥威尔信件集》,后者我是极其感兴趣的。迫不及待抽时间拜读他的信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奥威尔传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cbhk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