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绽放不需要理论,但思想发展需要
不安全感是德国精神病学家阿沙芬伯格首先加以描述的,后来施奈德做了进一步发挥,他所描述的不安全的人格障碍成了目前举世公认的强迫症人格障碍的描述模型。马斯洛认为,安全的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但是,这要求在幼年时期得到满足,否则,不安全感便会在心灵生根,成年后很难拔除。从小被冷落被遗弃,或者母亲具有焦虑气质,或者缺乏母爱,父母严重不和等,这种人就很可能有严重而深刻的不安全感。
有不安全感的人往往用过分追求安全的行为使自己感到踏实,即使费去过多的时间、精力和财务也在所不惜。
未来对我们大家来说都是不确定的。所谓生存焦虑,凡人都不可能绝对没有(从这个角度上讲我们就发现,其实有不安全感恰恰说明我们正常,否则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了)。有不安全感的人强烈感受着人世间的不确定性,未来不可预测,变化似乎毫无规律意外事件太多。于是他人为制造了规律,使自己踏实:生活必须怎样安排不能乱来,做事要按刻板的程序方式,也强求亲人按他的规矩行动,否则就会感到强烈的焦虑。
再次复习上述内容,是因为近来事情很多,一直体验着各种变化和不确定。我的安全感受到了挑战。
这次跟以往不同的地方是,我没有用理论进行任何分析,因为分析往往造成“误判”。比如昨天的朋友跟我一样被不安全感困扰,她的强势控制可以说是受强势母亲的影响,也可以说是幼年时期曾有被忽略的感受,理论上都讲得通,但未必符合实际。而且难得她能比较真诚地交流,说出了她自己的体验和理解。虽然她有防御,但其实也有反思。
从我个人来说,理论上我应该有不安全感,可以说是源自曾和母亲有过分离,也可以说环境的多变带来的自然反应。但我这种大大咧咧啥也不在乎的性格让我在哪都踏实。所以当另一位资深心理老师知道我的经历直接判断我没有安全感的时候,我不置可否,或者这是真的,或者这不是,真假都不影响我当下踏实的体验,这分析对我就没起作用。继而我联想到她正面临婚姻的动荡,而且和对方的斗争正进行的如火如荼,她的表达也完全可以说的是她自己当下不安全感的投射。同样,我对来访朋友的判断也可以说是我个人的投射。
这么一想,就发现,这些唯心的理论根本无法证实或者证伪,那我们倒也刚好不用纠结。我的老师老早就告诉我“理论是为现实服务的!要用理论去适应现实,而不是用现实适应理论。”
那就好办了,我们的心理是个动态的过程,或者曾产生各种问题,但我们可以选择健康的方式呈现,然后明确表示,别人说啥不多想,大家心理都健康!呵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