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解人格结构
人格结构 人格结构我假定我的听众是有一定的心理学基础的,也因为水平有限,所以分享暂时还达不到通俗易懂,如有不惑可以提出来一起讨论哈。
首先何为人格?
我们知道,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情绪和情感、意志,每个人都通过这些心理活动认识外界事物,反映着这些事物和自己的关系,体验着各种感情,支配着自己的活动。但,各人在进行这些活动的时候,都表现出与其他人不同的特点。
举个例子,我有个来访者他习惯性的试一下门锁住门,每次出门都要来回反复确认好几次,最激烈的一次从青岛站坐到青岛北站了,然后又回去确认,导致高铁都错过了。大家知道这是什么人格了吗?对,强迫性人格。
我对象原来教过一个学生,谁谁他好,他威胁谁,有一次把他班主任摁在地上窒息了差点出了事故,这个学生可能需要终身监护,因为给社会造成一定的不安全因素。这属于什么人格?对,反社会型人格。
通俗的说,人格即是各种心理特性的总和。
那么什么是人格结构呢?
一般是包含气质和性格。
精神分析家南希·迈克威廉斯在《精神分析诊断:理解人格结构》一书中把精神分析理论和人格特征这两个维度作为诊断思路的基础。我看过后感觉受益匪浅,一下子像是打开了奥妙无穷的心理世界之门。即把精神分析的固着理论作为人格模型纵向结构设为发育维度,而把人格类型设为类别维度,这样就把比较复杂的人格结构模型化了。正如南希所说,这种设置难免会以偏概全或过于简单,但对于我们理解复杂的心理世界确实提供了很多临床意义,也可以说瑕不掩瑜。
这个人格结构模型是我成长之路自我探索的基石,所以先要把这个模型讲出来。
二、初识心理:相信‘相信的力量’——在希望中治愈绝望
我能走上心理成长的道路,完全是个意外,又仿佛冥冥之中注定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意外是意识层面的,真是误打误撞走进心理圈;而冥冥注定则是潜意识层面的。为什么这么说哈?
什么是相信‘相信的力量’?
第一个‘相信’就是口欲期没有受损,即希望品质。永远怀揣希望:未来时美好的,世界是可信的,我是可爱的。
相信‘相信的能力’,前面相信是天赋,后面的相信是资源,天赋决定可以链接到的资源,决定看见什么,遇见什么,发生什么;当然后面的‘相信’反过来也会影响前面的天赋的发挥,相互影响,相得益彰。
我现在清晰我的成长阶段了,2019年10月7日-2020年10月9日心理学扫描,2020年10月10日-2021年1月31日心理学发酵,2021年2月1日-4月1日认知重评,2021年4月2日-2021年7月15日心理学框架一阶段初品心理,2021年7月16日-年底,心理学框架二阶段夯实内容,心理实践、成长小组观察、诊断,学习中
我是2014年在海南大学考的心理咨询师证书,学习心理学的动力是为了了解我媳妇,因为那时候她信佛,我莫名的跟她无法沟通。为了了解她,我开始研究佛教的书,大乘佛教、小乘佛教,在这个阅读过程中发现还有心理学的视角开始探索,于是鬼使神差的考了咨询师证书,还考过了。
后来就加入心理圈,参加各种沙龙,主要参加占星的沙龙比较多,但是呢,自己不信。一直也没有能打动我的老师。
即使在我最无助的时候,我曾咨询一个同行,请教一些问题,但是呢他坚持要想打钱给他,才能给一些建议。这时候小孩的模式出来了:你没有达到让我信服的程度,什么水平的都乱收钱吗?就这样我怀里揣着一万块钱预备做心理咨询的没有遇到打动我的老师,然后回到现实层面我开始刚愎自用,辞职了,然后干业务又被打击赔了个底朝天。
这时候已经回到青岛,有种无力回天的感觉。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之前那个行事高调的我再也高调不起来。
在2019年10月份,经媳妇介绍跟着李老师学习心理学一年,感觉收效不大,冲突越发严重。
在这个情况下,在2020年6月19日,经赵丽老师介绍认识了代老师,也加了微信,但是一直也没有自信抛头露面出来参加活动。后来赵老师就反馈我说,代老师问你怎么没有去参加活动啊。我的这个诚信的焦虑感立马出来了,拖不住了,终于鼓起勇气在2020年8月8日开始参加平台的活动。
我一直都是比较靠直觉思考的人,初见代老师给了我一种莫名的亲切感,像是久别重逢,很熟悉的感觉。加上认识代老师的时候正在和别的女老师纠缠痛苦中,不得解脱。抑郁、压抑、痛苦等情绪一股脑的涌出来,说不出一句话。
在中午吃饭时,我跟代老师说:“我有些紧张,说不出话来,我想喝点儿酒放松一下。”旁边有个老师说:“代老师,你千万别让他喝酒,他是人渣,喝了酒就犯浑。”
代老师说:“万青老师是成年人,我相信他可以为他的行为负责,想喝就喝吧。”
没有想到,代老师的一语中的,经过一年多的成长,我真的开始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了,逐渐从一个两岁的小婴儿心理逐渐长大为一个成年人。
我喝了半斤小二对代老师说:“人家都说你挺厉害,我现在感觉很无力,你能不能让我靠一下?”我的本能无赖模式就出来了,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要这么肆无忌惮的表达,潜意识我可能渴望代老师拒绝我,这样就有一次重温母亲拒绝我的感觉。
没有想到代老师缓缓而谈说:“可以呀。”
然后我一下子不知道说了什么好了。然后我又问了一个尖锐的问题:“看别的心理咨询师做咨询做的都满目愁容,说像是垃圾桶一样不断的往里装垃圾,装得多了就非常压抑,感觉天要塌了一样。别的咨询师看见我这样,唯恐躲不及时,你怎么还笑呢,跟没事的一样?!”
代老师拿着杯子倒满了水,做了一个比喻:“就像这杯子的水,满了就会自溢,在它自溢前要把它喝掉。不断循环就不会很累,就不会内耗。”
我虽然没有听得太明白,但这状态很打动我,至少提供了一种不同的咨询师状态,原来还可以这样。
后来,代老师就说我 心理年龄是不到2岁的小婴儿,但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俄期的冲突。现在看来,这可不就是2岁的小婴儿吗,希望的品质没有受损,相信的能力还是有的,所以在一无所知,一无所有的情况下,还尽力抓了一下,很幸运的抓住了代老师。于是开始参加平台读书会,一期没有落下。
三、从走捷径到决定走一条艰难的路——重塑意志品质
在学心理学之前,我是一个啥都不愿意坚持的人,没有想到跟着平台读书会坚持了这么时间。我原来是干财务的,虽然各方面条件都不错,可是我就不是很喜欢,整天翻过去的报表,反反复复受不了那种重复性。可是,想学心理学手里也没钱,囊中羞涩,该怎么办呢?
思来想去、挣扎痛苦、痛定思痛,决定走一条艰难的路,像代老师学习从阅读最难的弗洛伊德开始。
在2020年9月份开始,我就决定要把弗洛伊德拿下,可是读了好几个月,也读不进去《梦的解析》,然后退而求其次阅读《性学三论》,感觉这本书相对比较容易些,但也很生涩。这个过程中请教了代老师不少问题,然后代老师反馈说《性学三论》是弗洛伊德最简单的一本书。我终于耐着性子把《性学三论》读完。看到那‘温柔的情和肉感的欲的和谐才是心理健康’让我眼前一亮,仿佛寻到了答案一样。
受到后现代叙事朱小平老师的影响,我同时也开启了一段自传体小说的写作之路,在一个月的时间写了三十多万的故事,情绪得到了极大的宣泄。我把对父亲的愤怒像数学公式一样导进故事的开头,结果写到结尾时,我更大的愤怒竟然是母亲。这个写作体验让我非常惊讶,也感受到了心理成长的乐趣无穷。
从2020年8月8日到2020年12月31日,我写了近50万字的读书笔记和故事创作,算是完成了一个意志品质的重塑吧,坚持读书写作觉察对我来说已经是一个每天自然完成的事。
四、发心愿而事后成——重塑目的品质
实践多了,体验多了,跟最初的设想有了较大出入,核心信念就会有改变,方法论影响价值观;如果核心信念足够强大,先发心而事后成,为了完成目标方法层出不穷,价值观影响方法论。到底谁在影响谁呢?最初的驱动力从哪里来?
因为前面已经品尝了成长的乐趣,用代老师的话讲,就是品尝到了甜头。于是我进行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我计划用一年的时间来成长,尝试自己为自己负责,尝试自己带孩子,在2021年的元旦过后我就决定暂时跟母亲分离,让她去我妹那里住一段时间,或者回老家。
谁承想,母亲各种不愿意,各种愤怒爆发出来。作为一个四十岁的成年人,房子是自己买的,媳妇是自己娶的,孩子是自己生的,可是我在家里竟然一点话语权都没有。母亲用拖把用力的拖着地,恨不得把房子都砸坏一样,我躲在自己的房间里竟然不敢出来,在床上躺了一个月,一直等到2月份母亲回老家后,我才像老鼠不见了猫,在客厅里自由地活动。那种呼吸自由空气的感觉让我快乐,这是一种彻底的自由。
由此,我想到了父亲的一生,为什么懒惰,为什么喜欢躺在床上不干活?也许也跟母亲的模式有关,她为了证明自己能干,必须打击周围的人使其懒惰。
母亲走后,我如饥似渴的吸吮着心理学书籍,每天写作高峰期达到17000字,每天写不完的觉察,兴奋不完的碰撞。经常内心肿胀的不得了,而不得不去通过跑步来释放。
发完成长的宏愿之后,到了3月份在平台读书会就遇到了南希·迈克威廉斯的《精神分析:理解人格结构》。我从3月24日收到书就如获至宝的读了起来,到3月31日我就囫囵吞枣的读了一遍。三十多万字的书籍,我读书笔记就写了十五万字,收获真的非常大。
当我读到人格结构的时候,南希把精神分析理论和人格特征两个维度结合起来,将复杂的人格结构模型化,一下子打开了我的探索思路。我在发育维度应该是类似神经症特质,因为有冲突吗,也比较痛苦;而类型维度,我自己感觉父母的互动模式有些分裂,一个很要强一个很软弱,然后这两种模式不断在我身上打架。于是借助南希的模型,我决定不再精神上跟他们纠缠,他们是他们,我是我。一般是海水,一般是火焰,水火不容。我决定跟他们划清界限,然后一个自我循环,自己为自己负责。因为恍然大悟,精神比较兴奋,晚上睡不着就去跑步。一直跑到凌晨4月1号4点多,也因为我很喜欢张国荣嘛,有哥哥的加持,沿着唐岛湾跑了30多公里。然后那种大脑像是换了芯片的感觉让我感觉到天旋地转,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我问了很多咨询师朋友这到底发生了什么,很多人表示不理解。我实在不解,我给代老师发个信息,她在凌晨5点多回复我说,这可能是顿悟,改变发生了。那一瞬间,我泪如雨下,好多年没有哭泣了。
我觉得一切的等待都是值得的,我又一次尝到了成长的快乐。
五、在结构模型的导引下,继续往里挖掘
我不仅在探索上运用了结构模型,在读书上也运用了结构模型,一边跟着读书营读专业书籍,另一边读基础书籍,从津巴多心理学到发展心理学到变态心理学,相当于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基础知识和专业流派知识一碰撞,一下子就穿起来了,非常立体的意象化的展现在脑海里。
如果说前面的探索更多的停留在无意识层面,而接下来在读温尼科特时,像是完成了潜意识意识化过程。像是重温了旧梦,重温了幻想与现实之间的过渡性空间。
探索心理的过程,像是戴着潜水衣,不断下潜的感觉。读温尼科特有种到底的感觉。温尼科特说人性就是先从前头往后看,然后再从后头向前看,会有不一样的风景。我在读温尼科特最大的收获就是清晰了创造性,就是把之前的坚持体验跟理论发生了激情的碰撞。我开始理解,一个婴儿怎么立起来。很形象的比喻是一个孩子趴着趴着他一下子就站起来了。这不就是创造性,不就是无中生有吗,不就是游戏的空间吗。足够好的客体的抱持下,才能发生的。而代老师和树心理平台就是我的足够好的抱持的客体。
(抑郁位态的整合)
六、底层代码的改变
为什么明白很多道理就是做不到?为什么不能做到知行合一?行的体验感需要找一个可以做到的人一起把行的体验感互动出来。
在跟代老师互动过程中,我明显感觉到,代老师当时对我的判断是准确的。“虽然成长过程中有很多创伤,但是你母亲照顾一个小婴儿还是很合适的。”是的,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我清晰的感觉到我不仅有俄期冲突,其实在往前也是有受损的,就是温尼科特所描述的过渡性空间,关于游戏的创造性的部分,我是有一些受损的。
“我会一直陪着你长大”,这是代老师对我说的话,这稳定的温和有力的客体给我无限的安全感。当然也包括我媳妇,我已经一年多不工作了,但是她到现在一个‘不’字都没有,她一直在说,只要我干我喜欢的事情,她就是支持的。这个过程给与了我内心绝对的安全感,深度体验了全能自恋的感觉。
甚至我也攻击过代老师:“你是特蕾莎修女吗?干嘛要对我这么好。”
代老师回复说:“这是你的不安全感模式,从某种意义说,我愿意让你体验到无条件的爱。”然后我也满足了。这是深度还原小婴儿与母亲互动的深度体验,扰动了底层代码的改变。
而深度还原父亲的互动模式跟与朱小平老师的互动有关。我觉得自己有一点意思就是,我可能是个婴儿自体,我一直渴望得到那种无条件的爱吧。
所以跟朱老师在一起喝大了酒之后,他不仅没有抛弃我,还给我开宾馆,陪我聊天,实景再现了一个父亲的状态。我觉得非常治愈。
看见被疗愈,我被母亲般的代老师看见过,也被如父亲般的朱老师看见过。加上写作150万字的觉察,认知的改变,在行为互动中深度的体验后,整个人立马变了,变得有力量,变得有种知行合一的感觉。
我感觉自己底层代码变了,从这个角度来说我是幸运的,得到两位顶级大咖的帮助。
七、从婴儿的规则过度到成人规则
人有三个需求:存在、连接、被认可,也可以说是存在然后寻找意义感,这个意义感就是在连接中被认可。
其实,我仔细想想,我跟朱老师对话时说,我之前像当过皇帝一样,被美女洗澡、剪鼻毛、剪手指甲,这些不就是重温婴儿旧梦吗。
也甚至,在海南的时候,我给一个行长姐姐每年都送一个不值钱的小礼品,连续送了八年,然后在我离开海南的时候她叫我去她家里吃饭,终于获得认可,这难道不都是一个婴儿的情感满足方式吗。
如果换做成人的方式,你说是拿一个不值钱的礼品送八年成本高,还是直接拿一箱茅台送礼成本高?站在一个孩子的角度,送茅台是俗的;只有送出自己的最真挚的感情才是无价的。可是人生有几个八年,事业怎么发展,可不是按照精神分析的理论,固化在那里了吗?
当我把这个模式觉察出来后,即是潜意识意识化,就不用这种小婴儿模式,寻求一种成人的模式,价值交换就可以了,有多大本事挣多大的钱。
情感的归情感,物质的归物质,就不内耗了。
八、因病获益
在我的整个成长过程中,父亲是个自了汉吗,切顾自己根本不懂得照顾我们,他自己挣得钱还不够他自己花的。
所以我之前一旦在现实中遇到障碍,立马就会激发父亲力量缺位的核心信念——心有不甘。而在跟朱老师互动过程中,那个父亲感被体验到了,看见既疗愈。好像自己有过那个感觉,就再也不好奇那个感觉了。
当现实再遇到困难,就不会激发这个核心信念,而是总结分析,继续实践。而且因为我成长中父亲的缺位,温柔的情感过于发达,也比较容易跟人建立关系,特别是抱两位大咖老师的大腿即是现实的实践。
满足我的我无法挣他的钱,我满足他的我才能挣到他的钱。当我觉察出这个模式,我就不再可以寻求大咖满足我,而是我不断夯实自己的自体,让自己立住,把自己当成一个稳定的客体让来访者探索我,那么我就因病获益了。
我从一个受苦难的人,化茧成蝶,成为可以帮助别人的咨询师,因病获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