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有拖延症,凡事都要拖到最后一天、最后一刻,才去完成。这事困扰了很多人,包括我们自己在内。
通常,我们对拖延症的看法,这就是因为我们对自己要求不够严格,意志不够坚定,计划不够完美,没出息、不争气的结果,是我们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资源。
但是,近日读罗胖的专栏,提供了一个有趣的视角:也许不一定,也许是因为人类这个物种从来如此。我们从来不是一个干多少事,需要多少资源,就用多少资源的物种。恰恰相反,人类的天性,也许就是有多少资源,就一定会把它用尽。同样,对时间资源和利用也是如此,是人类的底层习性导致了拖延症。
有一家文创公司的故事是这样的:他们搞了个新媒体部门,每天要发一篇稿子。那谁来写呢?刚开始,他们找了一个有经验的老编辑,然后再招七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大学生负责每周写一篇稿子,老编辑负责审稿、改稿、传帮带。这个安排看起来很合理吧?
结果呢?一个月下来,小团队矛盾丛生。老编辑嫌大学生水平太次。大学生觉得老编辑不干活还指手画脚。那怎么办呢?再派一个人进去协调关系吗?老板后来一想,也许另一条路也走得通。什么?就是把大学生全开了,只留一个老编辑。你一人全包了算了。你猜怎么着?矛盾没有了,活儿照样干,干得还比以前好。
这是一个极端的案例,但是它也在说明这个道理。组织变大不是因为要干的事越来越多,而是因为只要有资源,组织就会大到把资源用满而且还渴求新的资源的程度。反过来,把资源砍掉,未必影响干事的效果。
我们回到时间资源,也就是拖延症这个话题上,上面讲的这个规律也适用于时间资源:并不是需要多少用多少,而是有多少你就会用光多少。
为什么会有拖延症?不仅是因为自我管理不严格,而是因为只要时间资源在那里,你就会倾向于把它用光用尽。
你可能会说,不对啊,做一件事需要的时间资源应该是有限的啊。从拧一颗螺丝到造一台汽车,不仅需要的时间是有数的,而且还是可以持续优化的。怎么会需要无限的时间资源呢?
这就牵涉到人类社会的一个新变化了。用管理学家包政老师的话说,这是因为人类工作要处理的对象,从“物品”变成了“事情”。
以前,无论是农业时代还是工业时代,我们的工作对象主要是物品,无论种一亩地的庄稼,还是在流水线上加工一个零件,物品的边界是清晰的,所需要的工作时间就是有限的。我们努力的方向,就是通过各种工具和创新,节省时间资源,获得更高的效率。
但是现在我们的工作对象呢?越来越是“事情”。比如写一篇稿子,比如炒股,比如准备一场演出,比如做一次营销活动。只要是“事情”,背后包含的复杂度就太高了。而且,只要是一件“事情”,就可以膨胀成任何规模的工作。
就拿投资股票这件事来说,你要决定买一只股票,那么这件事需要多少准备工作?没头儿啊。你可以去看这家公司的财报、可以去了解它的企业文化、了解创始人和高管的背景、了解它的产品和服务、了解股民对他的评价、了解分析师对它的看法。只要有时间,你可以无穷无尽地围绕着这个决定做准备,没有一件事是毫无必要的,也没有一件事是确定有必要的。从投资结果上看,这么做准备,其实也不见得就一定比随意做决定要好。
从这个角度,其实也可以解释996工作制这件事。不是因为互联网公司老板的心肠黑,也不是因为互联网公司的工作量就大,而是因为互联网公司面对的工作对象,不是清晰的“物品”,而是一件件说不清、道不清的“事情”,它的工作对时间资源的索取就是无止境的。所以996,本质上,不是说需要这么多时间。而是说,现在一个互联网从业人员能榨取的工作时间的极限,就这么多了。那些搞996工作制的公司,把它用尽了而已。
它也许可以帮我们看到生活一个侧面:有些事情,不是必然发生,只是我们为它准备了足够的资源,允许它发生,那么它就发生了。仅此而已。
那么怎样应对我们的这么一个问题呢?确定好工作的具体目标,定义好工作的边界,事情做好一定的程度就好,不可凡事追求尽善尽美,否则会导致工作的边际效益越来越低,我们就不能用有限的时间资源达成我们可能达到更多的目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