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8229658/a7ee7a1ee16245de.jpg)
我读理论书,很难得一鼓作气连续读,通常都是摆放几本书在书桌上,每天读读这本,再看看那本。有时候写读书笔记,还要选择看看,到底写哪一本,小说?散文?教育理论书?但是我会在一段时间内相对比较集中的读那几本。
今天和昨天写的《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之课程意识,几个星期前也写过几次。今天读到又继续读课程观,我觉得它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所谓课程观,即是老师对课程的理解、看法、观点和态度。一个老师,有怎样的课程观,就有怎样的课堂。
课程与课堂有区别。举个例子,如果心中课程意识不那么浓烈,那么他会把一节课仅仅当做一节课。有些好老师,甚至会将“课堂教学”进行肢解。比如一个单元都是写景的文章,有课程意识的老师会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拉通这一组教材,引导学生寻找这组教材在写作方法、语言表达、作者观点、时代背景、景点共性等方面的异同,可能还会给学生推荐类似或者截然相反风格得写景文章,如果有条件,可能会带领学生一起参观有一处风景,即使不行也会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景色,比如,校园、家周围等。或许还会把学生的作文整理出来,形成孩子们得写景作文集。当然还可以再推荐名家经典阅读。这是一个很长时间段的写景项目的学习。这样的课堂,就不仅仅是一节课了,而是一个课程,它将教材、学生、学校、环境、前人的优秀文化遗产、成果等所有有利于写景学习的资源进行整合,而不是割裂开来。
教师胸中有丘壑,脚下就有道路。眼里有课程,每天就会有创新。
在课程意识指导下的课堂,不追求将每一堂都必须“堂堂清 课课清 ”,而是站在学生的立场,从学生发展的角度与学生一起努力探讨,研究,很注重与学生一起研究;注重学习探究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习力的提升。
课程是开放的,它强调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课程观的教师,会竭尽所能将社会中的资源为我所用。比如,有一所学校在疫情之后,请参与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的医生家长来校演讲,即是课程的开发。
但是,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也有牢牢的“忠实主义”课程取向观在影响为数不少的人。 他们忠实于课程专家、课程文本、课程知识系统、课程模式,摒弃了自由、生态、解放、创生、开发、灵动的课程哲学,这样的课程观容易教条主义。
把绿色田园的理念融入课程,把劳动教育融入课程,把太空和海洋融入课程,把一切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资源和要素融入课程,课程将会鲜活,也将会更有生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