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个性很强的书,算是一个文学简史,或者说是文学史的筋脉吧。其实准确的说应该是木心的文学观,所以书名起得极好。

书里的系统据说是按照内容的详略,对文学性,艺术性以及作者的评价进行,但有强烈的木心烙印。看起来很过瘾,有些评论本身就很优美,比如说到希腊文学,他说“希腊整个文化艺术像是一个童贞的美少年,想起希腊,好像那里一天到晚都是早晨,空气清凉新鲜”。
因为是口述讲义,虽经过了补删,但是有时候读起来还是有些晦涩。回想当年大师与一众青年侃侃而谈,还能互相点头示意交流,真是美煞我也。
这本书像是精美又有谈资的下午茶,不用一篇篇连续的读下去,可以随意的翻开一页赏析,不知不觉夕阳西下伸伸懒腰。
窃以为这本书适合去了解木心的人,或者当做文学爱好者的入门书,或者是有一定的文学史、文学写作基础的人看看来丰富框架。
虽然不是普及类的教科书,但是这是我喜欢的,就好像我认为的写作,既然不是应用文也不是写征文,所以不是考虑需不需要,而是表达自我,哪怕有失偏颇不够全面,也是自己的真实感受,甚至有一些错误。这种感觉像是从心里喷涌出来,为的不是喜悦不是求赞,是哪怕没有人读也要写下去是的一种不可抑制的冲动。这种不可抑制的冲动强烈到会操纵着大脑,就是要表达出来,否则在内心一直冲撞着会憋出内伤的。
另外,我认为如果总是写自己的故事或者自己的观点,要不呢,就是自己的故事足够精彩,因为经历传奇,所以自带粉丝。要不呢,就是自己的观点相当纯熟足以产生影响,不需要再看他人的脸色,不需要去屈从世俗。要不呢,就是只有这么点故事可以白呼,写不深写不透,能力所限,无从剖析别人的心里或者社会现象。这三者可差的远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