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一篇文章在微信朋友圈火了起来,《保持能随时离开体制的能力》一看题目我猜测和李尚龙有关,果不其然。他的一句话我印象深刻“真正的勇者不是狼狈地逃脱,而是用闲暇时间,磨炼自己,虽然人在体制内,但要保持离开体制还能活得很好的能力。”
体制还可以理解为在某一种环境下工作的时间太久,被环境所同化,使得你没有上进心和适应能力,而只能适应目前的环境。诸如此类的环境都算体制。而不仅仅指公务员的那种体制。
有研究表明,在同一个岗位上工作了差不多3年之后,工作环境就会产生类似的“温水煮青蛙”:环境和同事都非常熟悉,工作也基本没有太多挑战,可以说是安逸稳定,也可以说是止步不前。这样的状态难以适应更高的挑战,也失去了随时离开体制的能力。
我想谈一个人。
特立独行的猫,七年前她刚毕业,七年当中她从事着广告公关的工作。她看到过这样一句话:“下班后两小时,决定你将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为此她每天晚上坚持写一点点文字,三年之后,这个小爱好给予她物质回报,七年之后,可以用这个爱好养活自己甚至全家。不仅如此,通过下班后这件小事,出了四本自己的书,横扫了2014-2015年的各大图书销售排行榜。当初我也见同学那有她的一本《不要让未来的你,讨厌现在的自己》。
作为同样喜欢写文字的人,我佩服她。
怎么做才能拥有随时离开体制的能力?
危机意识。古人早说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于那种意识不到自己需要长足进步,甚至认为拿到文凭可以停止学习或者端着铁饭碗可以一生无忧的人是不会理解的。对于他们来说进入体制是一场公平的交易。它赋予他们安稳,用看得见的身份抹掉棱角,用看不见的文化来改造灵魂。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几个同事常常周末聚餐,轮流请客,在觥筹交错间互相扯皮,消弭时光。然后接下来的活动无非是唱K或者一场电影,抑或是到哪个同事租住的房子里搓麻将。夜色过半后,各自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后来,我便渐渐婉拒了这样的聚餐。我知道,这样无意义的一个晚上,对于我的成长没有多大帮助,还不如独自待在屋里看本书来的实在。
目标。让你拥有做什么的能力。例如我喜欢写文字,那么写字出书便是我的目标,如果你喜欢摄影,也许影展是你的目标,如果你喜欢烹饪,那么做一道好菜便是你的目标。有东西可以去追求,做好之后能成你的一种能力。
不要说难,不去做。蔡康永说过一段话:“1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耶’。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耶’。人生前期越嫌麻烦,越懒得学,后来就越可能错过让你动心的人和事,错过新风景。”不要畏难,万事开头难。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坚持去做。特立独行的猫也是写了7年才有如今的样子。对于写文字的人来说,坚持有质量和价值的输出是很重要的,坚持在前。今天你看到的朋友圈热门转发的文章,作者可能背后写了几十万字,几百篇这样的文章,才有如今的阅读量。而之前度过了多少个寂寞的夜晚,写过多少篇无人问津的文章又有谁知道。
很多东西,虽然暂时可能没有随时离开体制的能力,但你知道自己每天都在进步,这便足够了。不要急,慢慢来。等到哪一天,羽翼丰满,那你也就获得了随时离开体制的能力。
上学时,父母常教育我们要好好读书,等到毕业工作了却不怎么去管了。实际上,毕业工作才是学习的开始,不进则退。保持随时离开体制的能力是时时刻刻的反问自己:离开了这里,你是否还能存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