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因为工作需要,所以最近大量的时间都用在了对Kotlin的提升上。所以最近的文章基本都是关于Kotlin的了内容。
这不是一个死扣细节的文章,而是一个帮助小伙伴们快速由Java(Android)转向Kotlin的文章,因此更多的是一种语法与思想混在的模式。
正文
不多扯淡,点进来的小伙伴们肯定都是来学技术的,开搞。
一、属性
各位,千万不要因为标题的属性,就觉得没什么营养,以为我要说什么var、val。不不不,往下看,kotlin中的属性大有文章。
1.1、可观察属性Observable
这个语言特性,是非常非常用意思,且实用的。不信?往下看,来一个demo:
class User {
var name: String by Delegates.observable("<no name>") {
prop, old, new ->
println("$old -> $new")
}
}
fun main() {
val user = User()
user.name = "first"
user.name = "second"
}
效果好不好,咱们看“疗效”,运行结果如下:
image是不是觉得有点意思?我们name这个属性的任何变化,都被观察了。我们可以在回调函数中,“胡搞瞎搞”~至于怎么搞?whatever。
有小伙伴可能想说,既然我监听了属性的变化,我可以不以偷偷改些属性呢?当然可以,不过我们需要下面这个函数。
1.2、vetoable
vetoable比较有意思,可以理解为一个hook函数,它接受一个用于判断的表达式,满足这个表达式的才会被赋值,否则丢弃。很简单,上demo:
// 过滤不满足条件的set
var max: Int by Delegates.vetoable(0) { property, oldValue, newValue ->
newValue > oldValue
}
println(max) // 0
max = 10
println(max) // 10
max = 5
println(max) // 10
2.1、延迟属性 Lazy
官方解释(罗里吧嗦,不看也罢)
lazy() 是接受一个 lambda 并返回一个 Lazy <T> 实例的函数,返回的实例可以作为实现延迟属性的委托: 第一次调用 get() 会执行已传递给 lazy() 的 lambda 表达式并记录结果, 后续调用 get() 只是返回记录的结果。
说白了就是懒加载。被lazy标识的变量,在被调用的时候会触发我们实现的表达式,
(下文会重点聊表达式,这里我们只需要之后,表达式的最后一行,代表着return)
并拿到表达式的返回值。但表达式只会执行一次,后续的调用,直接回去表达式的返回值。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懒加载。
val lazyValue: String by lazy {
println("computed!")
"Hello"
}
fun main() {
println(lazyValue)
println(lazyValue)
}
image
看结果我们就很清晰了吧。
委托
上边说的这些东西,在Kotlin之中都统一称之为委托/委托属性。委托是比较好用的一种语言特性,甚至可以很巧妙的帮我们解决一些复杂的设计模式上的问题。
这其中的有趣,还望小伙伴们自己去探索呦~
二、表达式
对于我的学习来说,表达式的不理解,最开始对我阅读代码造成了很大的困惑。主要是少了“相濡以沫”的return,搞得自己有点懵。所以这里,让我们聊一聊表达式,也算填了上文挖的坑。
1.1、if表达式
if这个关键字,在Kotlin中代表一个表达式,它会默认有一个return,就是表达式中的最后一行。比如:
var num = if(...某个判断){
666
}else{
66666
}
这里num的值就是666。既然我们的if有自带return的功能,那么我们Java中常用的?:(三元运算符)是不是就没办法用了?的确要三元运算符(条件 ? 然后 : 否则)在Kotlin中换了写法(但并非不能用),因为普通的 if 就能胜任这个角色。
// 作为表达式
val max = if (a > b) a else b
val max = if (a > b) {
print("Choose a")
a
} else {
print("Choose b")
b
}
?:在Kotlin中表示: 如果左侧的值为空,就取右侧的值。
更多有趣的符号用法,可以参考官网:https://www.kotlincn.net/docs/reference/keyword-reference.html
1.2、关于return
既然我们从if中,了解了if中的隐式return,那这里可能会有一个疑问,能不能显示的写一个return呢?答案是:不行。
因为在Kotlin中,return的语义是这样的:从最直接包围它的函数或者匿名函数返回。
表示式不属于函数,所以不行,同样Lambda表达式也不行。不这里有些特殊情况,所以我们好好聊一聊:
要退出一个 Lambda 表达式,我们必须使用一个标签,并且在 Lambda 表达式内部禁止使用裸 return,因为 Lambda 表达式不能使包含它的函数返回:
// 这里forEach是一个Lambda表达式,我们使用**标签**的形式,使其return
listOf(1, 2, 3, 4, 5).forEach lit@{
if (it == 3) return@lit // 局部返回到该 lambda 表达式的调用者,即 forEach 循环
print(it)
}
这里肯定有小伙伴质疑:我可以在forEach里直接return啊!没错,的确是可以。因为forEach内联函数。内联函数是可以return的:
关于内联函数后文会有篇幅展开它。
官方介绍:内联是被允许的(这种返回(位于 lambda 表达式中,但退出包含它的函数)称为非局部返回。)
inline fun inlined(block: () -> Unit) {
println("hi!")
}
fun foo() {
inlined {
return // OK:该 lambda 表达式是内联的
}
}
fun main() {
foo()
}
比如,这种return是合法的,因为foreach是内联函数
fun hasZeros(ints: List<Int>): Boolean {
ints.forEach {
if (it == 0) return true // 从 hasZeros 返回
}
return false
}
public inline fun <T> Iterable<T>.forEach(action: (T) -> Unit): Unit {
for (element in this) action(element)
}
嘚吧嘚说了这么,日常能用到么?说实话,没有diao用。不过,遇到了咱们知道该如何解释,这也算是一种收获吧。
2.1、When 表达式
when是我们常用的switch的增强plus版。其最简单的形式如下:
when (x) {
1 -> print("x == 1")
2 -> print("x == 2")
else -> { // 注意这个块
print("x is neither 1 nor 2")
}
}
我们也可以检测一个值在(in)或者不在(!in)一个区间或者集合中。即满足某些条件:
when (x) {
in 1..10 -> print("x is in the range")
in validNumbers -> print("x is valid")
!in 10..20 -> print("x is outside the range")
else -> print("none of the above")
}
另一种用法是检测一个值是(is)或者不是(!is)一个特定类型的值。
由于智能转换,我们可以访问该类型的方法与属性而无需任何额外的检测。
fun hasPrefix(x: Any) = when(x) {
is String -> x.startsWith("prefix")
else -> false
}
因为,说when是switch的plus不为过吧。更多有趣的用法,欢迎各位小伙伴留言补充呦~
三、杂乱的小细节
1.1、Class
val c = MyClass::class
返回的是KClass,如果我们需要Class,则要这样MyClass::class.java
1.2、this
要访问来自外部作用域的this(一个类 或者扩展函数, 或者带标签的带有接收者的函数字面值)我们使用this@label,其中 @label 是一个代指 this 来源的标签:
class A { // 隐式标签 @A
inner class B { // 隐式标签 @B
fun Int.foo() { // 隐式标签 @foo
val a = this@A // A 的 this
val b = this@B // B 的 this
val c = this // foo() 的接收者,一个 Int
val c1 = this@foo // foo() 的接收者,一个 Int
val funLit = lambda@ fun String.() {
val d = this // funLit 的接收者
}
val funLit2 = { s: String ->
// foo() 的接收者,因为它包含的 lambda 表达式
// 没有任何接收者
val d1 = this
}
}
}
}
1.3、匿名函数
var list = arrayListOf(1, 2, 3, 4, 5, 6)
// lambda表达式
list.filter {
it > 3
}
// 规规矩矩的匿名函数
list.filter(fun(it): Boolean {
return it > 3
})
// 自动类型推断后简写的匿名函数
list.filter(fun(it) = it > 3)
对于具有表达式函数体的匿名函数将自动推断返回类型,而具有代码块函数体的返回类型必须显式指定(或者已假定为 Unit)
匿名函数参数总是在括号内传递。 允许将函数留在圆括号外的简写语法仅适用于 lambda 表达式。
Lambda表达式与匿名函数之间的另一个区别是非局部返回的行为。一个不带标签的 return 语句总是在用 fun 关键字声明的函数中返回。这意味着 lambda 表达式中的 return 将从包含它的函数返回,而匿名函数中的 return 将从匿名函数自身返回。
1.4、内联函数
使用高阶函数(关于高阶函数,可以看我之前的一篇文章)会带来一些运行时的效率损失。因为每一个函数都是一个对象,并且会捕获一个闭包( 即那些在函数体内会访问到的变量)。 我们都清楚,内存分配(对于函数对象和类)和虚拟调用会引入运行时的开销。所以此时就需要内联函数,来消除这种开销。
官方使用了lock这个函数来解释这个问题:
fun <T> lock(lock: Lock, body: () -> T): T {
lock.lock()
try {
return body()
}
finally {
lock.unlock()
}
}
正常我们会这样调用这个函数lock(l) { foo() }
。如果不加修饰的话,因为高阶函数的存在,会造成大量的对象对创建出来,所以我们这里我们需要用内联的方式消除这种额外。
// 使用内联,代码编译后将变成这样
l.lock()
try {
foo()
}
finally {
l.unlock()
}
可能有小伙伴在这里会有一些懵逼,一时没有理解内联做了什么。接下来用三个函数,解释一下这个问题:
// 一个函数中,调用了另一个函数。虚拟机势必要为funtion1的调用,增加很多开销。
fun funtion(){
var a =1+1+1
funtion1()
}
fun funtion1(){
var aa =1+1+1
var bb =1+1+1
var cc =1+1+1
}
// 那么我们使用内联之后,就变成了这样:
fun funtion(){
var a =1+1+1
var aa =1+1+1
var bb =1+1+1
var cc =1+1+1
}
我们可以看到,内联之后,我们funtion1函数中的实现,仿佛就在funtion函数中一样。因此就相应的降低了这部分的消耗。
内联可能导致生成的代码增加;不过如果我们使用得当(即避免内联过大函数),性能上会有所提升,尤其是在循环中的“超多态(megamorphic)”调用处。
尾声
OK,到此差不多关于Kotlin的基于语法的内容差不多就要告一段落了。接下来的文章基本就会围绕着Android中的Kotlin进行开展。
希望各位小伙伴们可以从中有所收获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