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之11-4
【原文】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白话】孔子说:“颜回啊,不是一个能助于我的人,他对我所说的话没有不高兴的。”
【思考之一】孔子为什么说颜渊是不能帮助他的学生呢?
“助”,助益。孔安国曰:“回闻言即解,无可起发增益于己。”钱穆先生说:“颜子闻一知十,不复问难,故曰非助我者。”朱子曰:“助我,若子夏之起予,因疑问而有以相长也。”
这章书,乍看起来好像是孔子觉得:颜渊不是可以帮助我的学生啊,好像对颜渊带有些许责备之意,仔细琢磨。夫子实际上是在赞美颜渊。
皇侃《论语注疏》曰:“此章称颜回之贤也。凡师资问答,以相发起。若与子夏论《诗》,子曰:‘起予者,商也。’如此是有益于己也。”朱子曰:“颜子于圣人之言,默识心通,无所疑问。故夫子云然,其辞若有憾焉,其实乃深喜之。”
为什么夫子说颜渊是不能帮助他的学生呢?因为“于吾言无所不说”,夫子说的话,颜回是“无所不说”。因为颜渊听到孔子的话之后,马上就全部明白了,正如子贡说颜渊是“闻一以知十”,一听闻立即就全明白了,当然是喜悦于心,乃至于身居陋巷、箪食瓢饮,也不改其乐。《为政篇》第九章,孔子说:“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在课堂上,颜回对于孔子的讲说,没有任何疑义,也没有提出任何问题。孔子基于对学生的关心,“退而省其私”,发现颜回课后“亦足以发”,对课堂上的内容能够深入阐发,且把它实践在生活当中,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于是夫子得出结论“回也不愚”,颜回一点都不愚笨啊。
南宋张栻南轩先生曰:“常人闻夫子之言,不能疑而问,与问而不当,固无所助也。学者则有助矣,疑而问,问而益得以发其精微。”作为老师,当然希望能够在师生的互动中让学生获得帮助,这是老师最根本的初心。所以在课堂上,希望学生对于老师讲说的内容能够理解,如有不能理解的地方能够提出疑问,在这样一个“切磋琢磨”、研讨论辩当中,使学生获得更多帮助,老师也受到启发,这就是平常我们说的教学相长。
所以,夫子对于颜回这个“不违如愚”的学生,说:“啊,颜回是不能帮助我的学生。”因为他完全没有任何的问题,跟我之间没有反复的论难。
可是虽然没有反复地论难,颜渊在生活当中,却把孔子的学说踏踏实实地完全实践在生活当中,展现出孔子所希望学生实践的一个境界,或者改善自己生命这样的一个内化实践,颜渊是做得非常到位的。夫子接着说:“于吾言无所不说(悦)。”前面可以看到孔子对于弟子的一种期待,一种提问、论难的期待;后面可以看到孔子对于颜渊深刻地赞叹。就是对于自己的学说,对于自己生命的一种体证,能够在师生互动这样的过程中,能够这样深透了解,而且生出一种悦——欢喜心,全然地领纳,充分地把它给实现出来。
【思考之二】如何才能做到像颜渊那样对于老师讲的内容“无所不说”呢?
蕅益大师《论语点晴》记:“人问王阳明曰:‘圣人果以相助,望门弟子否?’阳明曰:‘亦是实话。此道本无穷尽,问难愈多,则精微愈显。圣人之言,本是周遍,但有问难的人,胸中窒碍,圣人被他一难,发挥得愈加精神;若颜子胸中了然,如何得问难,故圣人亦寂然不动,无所发挥。’”蕅益大师举出,有人向明代大儒王阳明先生请教说,像孔子一样的圣人,还需要自己的弟子们去帮助吗?王阳明回答说“亦是实话”,孔子还是希望弟子们来帮助他的。既然圣人无所不能、无所不知,那还要弟子们帮助什么?王阳明讲实话是说,孔老夫子讲“回也非助我者也”,这是实话。原因是“此道本无穷尽”,圣人的道无所不在,本无穷尽,是宇宙的本源。要了解这个道,就一定要对老师的教授心开慧解,但了解它不容易,解悟要靠求学、请问得来。所以向老师请教问题,问得愈多、问得愈深入,这个极其精微之道,愈显得清楚。但是,如果我们听得很浅、解得很浅,那收效自然也就少。不是夫子说得浅,是我们自己听了之后理解得浅。圣人的心是完全清净的,真正心中空空如也,有人来叩问,他一定跟别人说得非常清楚、非常明白。“圣人被他一难,发挥得愈加精神”,被发问的人一问,这是有感,圣人就有应,这一推就像叩钟似的,这一叩,立刻就响了,然后把这些道理发挥得淋漓尽致。“若颜子胸中了然,如何得问难”,颜回一听到孔子说,无论孔子是长说短说,说多说少,马上胸中了然,立刻全部明白了,没得发问了,真叫做闻一知十,立刻全部都悟明白了,没什么好问了。他不问,“故圣人亦寂然不动,无所发挥”,钟不叩则不鸣,所以圣人寂然不动,这是心地那么清净、没有动摇。颜回也开悟了,也是寂然不动,师徒两人都寂然不动,无所发挥,心心相印啊,这真是达到了至高的美妙境界了!所以孔子在这里讲,颜回于我言无所不说,这是说颜回已经得到利益了。但是对其他人来说,根本不明白,所以夫子讲,颜回没有帮助我教学。所以夫子这句话实际上是在由衷地赞美颜回啊!
8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