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大年初二晚上和同龄亲戚们畅聊到十一点多,第一次谈到了可能以前我们都有意避开的话题:童年的故事。我们的小时候都说不上是一帆风顺,我七岁的时候妈妈去世,妹妹小时候母亲离家出走,妹妹的表哥的母亲被家暴。
因为那个时候我们都年纪都不太大,记忆也并不十分清晰,除了我们看到的和接触到的点滴之外,更多的背后的故事则来自于家长们的补充(这里的家长也并不是当事人,而是当事人的父母或者公公婆婆)。有趣的是,原来,我们都曾在那个还不太清晰明辨是非的年纪里听到过几乎完全不同版本的故事,并因为这些故事对身边的人产生过不信任。拿我举例子,奶奶说妈妈去世的主要原因是爸妈多次想通过舅舅的关系做生意,但都遭遇出尔反尔,感觉被亲人背叛;外婆则说是因为奶奶重男轻女。无论是哪种说法,对于年龄尚小的我来说,每一次听到无疑都会加深对家人的不信任。
当然,随着我慢慢长大,虽然这样的说辞每年都还是会听到,事实也依然并不明晰,但过去的事实并不会改变,原因究竟是什么对我来说显得越来越不重要。妈妈去世了,生活还在继续,我的生命并没有因此停止,升学、工作、今后结婚生子的节奏更不会因此有任何改变。不止是我,所有人的生命进程都在继续。家人的秉性根据多年的朝夕相处自然也会有结论,小时候的摇摆和拉扯也在逐渐消失。妈妈是我的妈妈,我也还是我。
时间会给我们一些答案,但有的题目可能本身就无解。
当天妹妹问了一个问题:你觉得你的原生家庭对你有什么影响?我说:原生家庭对我最大的影响是害怕吵架,恐惧冲突,我遇到冲突往往会选择逃避。但这并不是妈妈去世造成的,而是受到了父亲和继母相处过程中对频繁争吵的影响。
记得大概从我高中左右开始,爸爸和继母就经常吵架,往往是从很小的事情开始,但最后两个人都会变得歇斯底里,结尾的话往往是,你到底算不算男人/那你去找更好的吧。再次回想起这样的画面依然会感觉到压抑。对于冲突的恐惧慢慢积累,直到现在,我也只会和奶奶发生冲突,工作,生活甚至恋爱中几乎不会有争吵,有的时候能够通过调整沟通方式来达到我希望的结果,但也有的时候选择了暂时妥协,如果问题不再出现,万事大吉,如果是原则性问题,总有一天会彻底崩塌。
说完这个问题之后,亲戚们都说,情侣之间肯定会吵架,害怕没有用,吵完之后能解决问题其实并不会影响两个人的关系。这也让我想认真想了一下,害怕激烈的争吵,我怕的是什么?怕争吵的时候我反应不够快,用词不够准确,吵架会输掉?害怕对方在吵架的时候说出对我的缺点,伤害我的自尊?害怕吵架时说出极端的话语,导致关系覆水难收?最怕的好像是第二条。我是一个自尊又敏感的人,也是很在意别人对我的看法,可能也算是讨好型人格吧。别人对我的肯定会让我有一点点的小雀跃,但是别人对我任何一点否定,对我来说可能都像是打入地狱的残酷,无关这个人看到的是否全面,只一点的犹疑,都会让我感觉无地自容。
但现在的我越来越不喜欢这样的状态,也正在努力做到:自私一点,更关注我自己的需求。我这一辈子并不长,我这一辈子也不是为别人过,我这一辈子其实只需要对自己负责,无关其他任何人。对于任何事情,我有我自己的态度,我也会有我自己的完成方式。人生这出戏里,我是编剧,还是绝对主角,我为什么要害怕,我的剧本,我的舞台,我说了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