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冯骥才写作课》读后感

《冯骥才写作课》读后感

作者: 凡世炼心 | 来源:发表于2023-12-04 09:03 被阅读0次

    这本书中一些地方让我有些共鸣之处。

    一是写作初衷

    冯骥才刚开始是画家,绘画也是他的兴趣和爱好所在。社会大环境遭遇了文化大革命,作为一个艺术家,他无疑是敏感的,情感上有倾诉欲,却无法用画作表达,就自然而然向小说求助,偷偷写小说。要知道在那个人咬人的年代,被发现藏文字书籍有极大风险,甚至会掉脑袋。虽然他心理压力极大,却也无法停止写作。不过,那时他的文字没想过让人看,纯粹是写给自己看,怕自己忘记那时那刻的体会和感受。他那种不得不写的心态我感同身受,在苦闷的状态下,阅读是暗夜里的灯塔,写作是打开心灵的那把锁,将负面情绪一点点吐露在纸张上,让自己的心灵得到解脱。

    二是写作自由。

    熬过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后,他发表几篇代表作,有了名气,渐渐发现写小说没刚开始那么自由。这种束缚来源于对阅读对象和自己身份、形象的重视。所有的自由都是相对的。写作应该算是作者对生活的一种观察和反思,籍籍无名之时都是抱着纯粹冲动的心态写作,在成名后,他自然会遭受被注视或评论的情况,这种反思难免不纯粹。

    三是绘画和写作的关系

    因为绘画的渊源,他从绘画的角度来阐述和写作的共通之处。有一次上课,他们画一个老人,老人脸上的皱纹、枯槁的手指特别让他有创作冲动,但老师却让他们看老人的眼睛,他才发现这个人的眼睛很特别,正是那双眼睛中散发出来的饱经风霜的神采,让他浑身拢上一层不一样的气质,进而让他的皱纹和手指更有韵味。这才让他真正感觉到画龙点睛的意思,明白绘画时,先把他眼神的感觉找出来,才能把他画得更有神采,不然就像盲人摸象一样,光抓局部细节,忽略了整体呈现,画作就落了下乘。

    他认为画作有眼,小说也有眼,举了一些生动的例子让我大开眼界。小说中有一些非常形象生动的文眼,一旦描述出来,整个小说就活了。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他先是画家,后是作家的经历,才会有这样的感觉。绘画和写作都是艺术,都在追求美,所以才有相通之处。绘画虽然表达得直观生动,却没有写作那么情感充沛、那么有层次,两者各有千秋吧。

    (10月11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冯骥才写作课》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cwlg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