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里讲述的有两种思维模式。一种叫作固定型思维,一种叫作成长型思维。
固定型思维是他相信自己的才能是不变的,他急于证明自己,做任何事情都是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给别人看。
所以,我们可以说对一个固定型思维的人来讲,他这一生当中最重要的主题词就是证明。他证明自己的价值感和存在感。因为他相信这个东西是不变的,所以他急于证明。还有爱生气。易挫败、讲排场。
成长型思维,是他认为自己的基本能力可以通过努力来培养,成长型思维的人和固定型思维的人在这一点上是完全不同的,而且成长型思维的人会有大局观,会不断地向前看。
在我们不断成长的过程当中,我们要去激发自己对于成长型思维的认知,并且刻意地训练自己用成长型的思维来面对我们的生活。这时候,你才会发现你的消极情绪会逐渐减少,而积极情绪会上升。
固定型思维的人会容易找茬、容易发飙呢?他的人际关系会变得非常糟糕。
第一个区别,成长型思维的人对自己的评价相当准确。他会客观地看待自己的水平。而固定型思维的人,要么自视过高,觉得自己是世界之王,他是徘徊在自大和自卑之间。
第二个区别,当你获得了一个机会的时候,固定型思维,比较怕被人突然叫上台去讲话或者被人叫上台,但是,如果你是成长型思维的人,你会觉得这是一个机会,我说错了也没关系。
第三个区别,是脑波都不同,成长型思维的人脑波亮的区域是在于,当分析正确答案的时候,他非常兴奋什么。固定型思维的人大脑发亮的时候是宣布对与错的时候,他最关注的是对了还是错了。
第四个区别,是他们对于努力与否的看法是不一样的。固定型思维的人认为,努力是一件丢脸的事。他相信天分,相信一个人的水平是基本不变的。他说,这种人适合干这个,那种人不适合干这个。努力不努力是成长型和固定型的一个分界线。
一个固定型思维的人。他得出一个结论:我脑子不行,我背不过,他其实没有下足够的功夫去研究那里边的机理。而是简单地认为,学得好的人都是因为背过来了。所以,就出现了一种人,叫作死记硬背。
成长型思维的人会去琢磨、去想,做错了一遍题以后,归纳总结思考,这才是他们的学习方法。
成长型的思维所要夸奖的地方是在于我看到了你努力的方向,你能不能告诉我你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这样做能够带来成长?让孩子意识到他的成功、进步,他的学习成绩的提高都是来自于他用了正确的方法,做对的事。
第二块应用的方面,体育。人心中有着成长型的思维,他才能够不计较眼前的一点点得失,而努力去追求一个更加宏大的目标,甚至这个目标是超越物质之上的。
但是,如果他是一个固定型思维的人,你让他从月薪10000波动一下到月薪8000他都不干,因为他觉得那个代表着我失败,代表着我又走回头路了,我不能够忍受这一点。所以,这是多重要的一个原则。
两种思维模式对商业的影响。当一个人心中永远想的都是自己的形象地位的时候,这就是固定型的领导力。
它的具体表现,就是他认为人有优劣之分,首先看人,而不是看这个人能不能成长。他需要通过外在的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来证明自己的自我价值。
一个成长型思维的人,当他能够还原成一个真实的人,还原成一个跟别人一样,会犯错、能够倾听、交流的一个人时,整个公司的氛围也会变得不一样。
凡是受过培训的管理者都转变成成长型思维的人,会有这么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希望大家去思考,为什么要相信人的能力是可以发展的?这一点至关重要。
第二个问题:要想出一个自己以前能力很差,但现在表现很好的领域。
第三个问题:给你在工作上感到困难的员工们写一封信,告诉他们能力是可以发展的。
第四个问题:回想过去是否有过原本认定某个人无法完成某件事,但该人最终学会的情况。你要反思在这个案例当中,这种转变是如何发生的。
固定型思维的人,你会觉得人才都去哪儿了?这个世界上最难的事就是挖人,怎么才能够找到一个好人,找了个好人又跑了等等。但如果你是一个成长型思维的人,你会觉得人是用不完的,周围到处都是可用之人。
家庭婚姻的部分,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比如说,我们在家里边经常会出现恨和宽容的问题。
我伤害你一次,所以你伤害我一次,通过互相不断地伤害来减少自己内心的那种被人欺负或者被人占了便宜的那种固定型思维的感觉。
而成长型思维的人会觉得过去有错误,没关系,我们接着往前走,我的生活多着呢,我后边还有那么多的可能性,我为什么要在一个不合适的人身上耗费那么多的精力?这就是选择恨还是选择宽容的一个本质问题。成长型思维才能够把一个婚姻维系得更好。
固定型思维的人会认为,婚姻当中如果存在问题,就表示着双方性格有缺陷,所以他经常会陷入绝望,经常要做出重大选择,动不动就要祭出离婚的利器等等。
成长型思维并不遗传,它是靠教育出来的。所以,当这个父母是成长型思维,但他不懂得教育的原理的时候,他依然可能会教育出一个固定型思维的孩子。
培养出一个成长型思维的孩子最重要的是两点。
第一点,要关注成长而非天赋。天赋并不重要,就算有细小的差别,但它并不重要。
第二个,可以批评,但要进行建设性批评。批评不是侮辱他,批评不是恐吓他,不是吓唬他,更不是动手打他。批评是建设性的,跟他一块儿商量怎么样做能够变得更好。
这两点归结起来是一回事,叫作不要评判而要去教导。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大量的父母会出现的情况,是用最差的方法去求最佳的结果。
什么叫作用最差的方法求最佳的结果呢?大量的父母有一个执念“我的孩子怎么算成功,考上清华北大才算成功,别的都不算”,所以,他根本不去顾念孩子的兴趣是什么,他将来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他自己想在哪方面努力。不管,你考不上这学校就不行,这就是典型的固定型思维的父母。
当一个父母用这样的固定型思维去教育孩子的时候,你想追求的是一个成果,但是这个方法是最糟糕的方法。研究的结果是,要给孩子高标准的教育环境。当你给孩子足够挑战性的教育环境的时候,孩子才能够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
因此,成长型思维不意味着减少他的挫折,不意味着不批评,更不意味着永远是和风细雨。关键点在于,是他此刻的状态、对他的评判,还是方法和努力的过程。
这里有几个需要强调的地方,有一种叫作虚假的成长型思维。只要自己在生活中发现了自身的一些亮点,他说这是成长型思维。他没有抓住成长型思维的核心,只是思维积极,但未必是成长型思维。
第二个,只关注努力。成长型思维是说努力很重要,但是努力并不是全部。如果一个人只认为努力很重要的话,孩子无论做了什么事,家长只需要说你没下足够的功夫,你需要再付出更多的努力。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这个,孩子需要的是帮助。怎么努力,这才是成长型思维所需要去关注的重点。
第三个,就是有的人会说,“我有成长型思维”。为什么?因为我跟孩子讲你可以做任何事。这句话说多了,你会发现,它就变成了一句心灵鸡汤。孩子们尝试了一下,发现根本做不了任何事。所以,这样的话对孩子其实没有特别好的影响。合理的方法是帮助孩子去发现他的优势,然后鼓励他不断地努力尝试。当他能够学会说,“通过努力,才可以去做我想做的事情”的时候,他才能够真正地建立成长型的思维。
怎样帮别人或自己建立成长型思维
第一个方法,让孩子参与到对于脑科学的学习。当大量的孩子学习了脑科学以后,知道原来大脑可以成长,原来大脑的神经元可以产生更丰富的连接,大脑可以变得更加聪明,这时候孩子们才更有信心去改变自己。
然后放下自我,这是最难的部分,因为我们的“我执”是那么重。
放下自我的三个建议。
第一个建议,叫作接纳。要意识到:我体现出了固定型思维,接纳,我知道我有这个问题。
第二步,觉醒。我们很多人经常讲的觉察力,就是你能不能够感受到自己此刻的思维模式。有觉察力,接纳才会有效。
第三步,行为。你要去做一些行动,做些行动去逐渐地改变。
第四布,寻找亮点。寻找亮点是改变自己最有效的方法。
寻找亮点不仅仅能够解决组织变革的问题,也能够解决我们自身学习进步的问题。
通过这么一本书,让我们知道了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有着这么重要的差别,希望大家能够努力地觉醒自己,成为一个成长型思维的人,成为一个好的家长、教练、老师。
![](https://img.haomeiwen.com/i25387474/1d42a77016cd4f6b.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