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本文重点针对接触过知识管理概念或具备印象笔记基础操作能力的用户群体。
长路漫漫,其修远兮。
无论你是象牙塔内攻读学位的莘莘学子,还是初入职场斗志满满的呆萌小白,身处波涛汹涌的无涯学海,你只有让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舵手,才能遵循内心的指引,找到自己远行的方向。
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站在信息交织的罗网之间,有过焦虑、也有过彷徨。虽想守住内心的那份平静,奈何人类发展的列车绝不肯为你停歇,今日你若不动,明日你未必动弹自如,所以你要么学会化繁为简,要么继续焦虑彷徨,毕竟历经磨难、看透世相、抱歉生而为人的只在少数。经历过知识和信息的冲击与洗礼,你手中已执有“达摩克利斯之剑”,你开始知道有些知识是朋友,有些知识只是欺骗你感情、时间和金钱的变种怪兽,最终你也许只有一个简明的选择,那就是知识管理——尽你所学去学习更多你想学的,去探索尚处漆黑之地的未知边界,以便更快地找到下一个自己。
一、关于笔记的选择(利器无意)
接触了知识管理的概念、意识到知识管理的重要性以后,很多人都会试用印象笔记、网易云笔记、Onenote、为知笔记等市面上主流的知识(笔记)管理软件,一部分人最终选择了印象笔记。一方面是由于其全面的信息接口能够提高转存效率,导入便捷;另一方面则是在大量的试用和选择后,会逐渐认识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含义意在找到合适自己的工具,并把工具打磨至更适合自己、更方便工作,而非无休止的沉迷在工具的选择上。须知“一山更有一山高”,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如果非要找到最好的才肯使用,那么就会白白浪费很多宝贵的时间。而且,所谓的“最好”也是因人而异,并不能一概论之,正如有些人喜欢用剑,另一些人则更适合用刀枪棍棒一样,能辅助自己发挥最大的潜能才是最重要的!关于工具的选择,简言之,就是先行动,在实践中比较,切勿本末倒置。
图片1 工具清单 摘自《大脑外挂训练营》二、关于印象笔记的主要使用场景
使用之初,很多人仅仅把它当做了灵感或者生活感悟记录软件。
随着使用时间和频率的增加,加之对印象笔记定位更深入的了解,逐步发觉其“知识管理”的功能相当强大,会不禁引起我们对 “知识”到底是为何物的思考?也唯有经过这样的思考,我们才会对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目标乃至我们自己进行反复认知,然后化繁为简、去伪存真、拆分再组合,最终在浩瀚辽阔的宇宙中找到正在前行的自己。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是印象笔记带给我们的质变思考。
综合来说,印象笔记的使用场景非常广泛,涵盖了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的各个方面,我们的任何所思所感所得都可以以电子化的形式存储其中,然后再进行筛选分类,形成在一定时期内可供借鉴的标准或者规律,在此基础上进行不断迭代,最终以满足自己的生活或工作需求。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使用的场景只是其次,对于“知识”的思考、价值优先顺序的侧重以及后续的改进和使用才是重中之重。如果没有思考和实践,那么无论多么详细具体的场景分类,都只是自我麻痹,难以具备高效的生产能力。
图片2 常用场景基本使用思路三、印象笔记的收集
所谓收集,无非就是通过各种方式把对我们有用的信息转存到某种介质(比如印象笔记)中,可以先大致分类再进行录入,也可以先汇总积累一定的数量再进行分类,无论第一步是什么,先走出去是非常重要的,哪怕走点弯路,也胜过纸上谈兵。
收集的途径也非常广泛,比如第三方软件可以直接分享导入、纸质文件可以通过扫描宝直接存入、重要邮件可以通过印象笔记专有邮箱发送存入、直录、网页剪藏等方式都可以实现内容的收集,目前市面上大部分软件都有转存至印象笔记的端口,这一点确实是印象笔记的优点,可以为我们节省很多时间。
关于收集,很多达人和笔记高手都有分享(微信公众号、简书、微博、少数派等平台皆可搜索),从器到物、从术至道,大同小异,在此不做赘述。
图片3 常用收集方式汇总(剪藏、扫描、分享、邮箱、直录等)四、印象笔记的分类
分类,顾名思义,主要是指将某些事物按照某种标准进行分门别类。虽然有些人提出了一些看似比较科学的标准,比如生活、工作、学习、存档,抑或是前期、中期、后期,但这些标准都存在着必然的局限性,受限于人类目前的认知水平,更受限于使用者短暂的生命长度,所以,为了缩短分类所占用的时间,借鉴高效能人士的分类标准成了一种不需要刻意思考的捷径,并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如果放开了看,分类这件事情归根结底其实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每个人的心智不同(取决于其生理、教育、家庭背景、社会环境、民族、性别等因素),分类所依据的标准也势必存在着差别,虽然有些差别看似大同小异,但这些微妙的小差异也体现了分类者对待某类事物的侧重点是不同的。所以,最好的分类标准还是要结合使用者本人的工作、生活的哲学、目标的执着等具体情况而定,不应该一概而论。
在此并非否定借鉴的意义和价值,毕竟对大部分人来说,那些行之有效,存留下来被借鉴使用的分类都是经过时间考验的,而且也确实帮助了很多人更好地管理了自己的知识。但是如果从辩证发展的眼光来看,我们应该向《原则》的作者达利欧学习那种极度拥抱现实的思维,使我们内在萌芽的奇思妙想免受某种模型的束缚,以此来鼓励天马行空的创新人才去开阔知识管理的界限和边界,让更多能够益智大脑的方法得以被摸索和创造。
五、印象笔记的管理(软剑无常)
管理是一件很微妙的事,管理学的提出和发展历史并不悠久,但人类在远古时期的诸多活动都和管理紧密相连,比如一个原始部落男女的分工、狩猎、祭祀或者部落冲突,都需要管理发挥作用。不难看出,只要有主体、工具、时间、目标等要素存在,管理就会如影随形,或人员管理、知识管理,或目标管理、时间管理,林总繁杂,不一而足。在这里谈管理学也是一件很微妙的事情,再说下去基本可归于瞎扯了。
言归正传,印象笔记的管理,与其说是笔记管理,不如说是知识管理,而知识管理的本质还是要在实践中发挥作用,从而满足我们的某种需要,比如销售、培训、写作等等。
许多人直接忽略了印象笔记的管理,以收集、整理和搜索概述全部,这种一般都是技术贴,值得借鉴,但不得不提的是,如果想要从工具层面上升到思维层面,那么对其进行整体运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此从以下几方面提供参考:
1、学习和反思
在经过了收集、分类以后,许多笔记或者知识仍然是非常零碎化的,既缺乏系统,也没有甄别,有些知识重复叠加,有些知识冲突矛盾,这个阶段就需要我们进行系统学习和反思,把这些知识进行精简和总结,避免其冗余杂乱。此步至关重要,没有这一步,知识管理无从谈起,印象笔记的使用也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无灵之身。
2、批判和应用
知识的学习是持续不断的,这种不断变化演进的世界需要我们具备基本的评判思维,这样我们才能去伪存真,塑造更独立的人格,不能人云亦云,要用辩证发展的眼光看待我们所接收的知识,它们有很多是通过日常零碎时间积累的(比如公众号的文章、别人分享的一些观点),也许这些知识使我们耳目一新、醍醐灌顶,但每一种新知的出现都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要有完善的论点、论证和论据。经过这样的思考,许多知识才有开拓视野和落地实践的价值,否则,它就会把你左右的遍体鳞伤。
3、更新和迭代
迭代即更新,更新即完善或打破。所谓知识,既有短期内不可更改的自然法则,也有时常推陈出新的主流观点。历史用人肉和鲜血一次又一次地向我们证明:生而为人,活着,然后更好地活着,才是王道,其他的大道理、大智慧都不能摆脱这一点。当然,圣人除外。
印象笔记的迭代,很好理解,就是要经常性的把所整理的知识进行更新,把已经完成的项目进行复盘,把已经应用的方案进行存档,把知识与现实结合产生的知识加工后作为借鉴再次投入实践,把解决思路总结出多种方案(比如A、B、C方案),再分别验证。这些看起来复杂,其实是需要贯穿个人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各个方面,形成习惯以后,就会顺其自然。经过此步以后,知识管理才是有了质变,才能对我们的各方面有颇多益处。
本质上,很多事情的处理方式和流程都应该有这样一层逻辑存在,否则就会缺乏明确的目标和结果,不能进行有效的消化和评价,更难以形成有价值的经验,在此,可以概阅石井住枝的《高效人士的A3思考法》和高桥政史的《聪明人用方格笔记本》,里面有许多思路是可以借鉴的,即有背景(收集),有目标(分类)、有过程方法(管理)、有实践总结(复盘)、有经验复制(模板借鉴)。
图片4 《聪明人用方格笔记本》 示例 图片5 《高效人士的A3思考法》 8个步骤六、印象笔记的搜索(重剑无锋)
说到搜索,就不得不回到工具的使用层面了,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前期工具的设置或者改造上多花点功夫,后期使用就可能节省很多时间。为了更全面地打造搜索系统,我分别从命名规则、文件夹及文件命名、标签命名、目录索引四个方面抛砖引玉(具体的搜索技巧可在网上搜索,在此免述):
1、命名规则
命名,即为某个事物添加或赋予一个带有区别或标识作用的记号或名字。顾名思义,就是为了区别其他内容、方便以后查找。之所以需要命名,是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是芸芸众生,没有超凡的记忆能力,寿命也有所限制,很多事务如果不及时记录下来,很快就会被湮没在后续渐增的杂事之中,周而复始,一直忘记、一直回忆、一直支离破碎,很多可以建立联系的东西没有建立起来,记忆负担也会越来越重,有多难受,不言而喻。
对于一个有一定工作或者实践经验的人来说,命名其实并不陌生,很多知名的高效工作书籍中也都有关于文件电子化以及相关命名技巧的推荐。比如借鉴图书分类方法、GTD分类方法等都可以进行大项的分类,结合自身情况使用更佳。
图片 6 部分图书分类方法列示2、文件夹及文件命名
印象笔记属于三级拓展分类,笔记组、笔记本和笔记三级纵向展开是最直观的显示,其优点是大属性确定,分类比较明确,有助于确定知识管理的框架、大方向和界限,在一二级的识别性上高。建议使用杜威十进制法进行命名;而三级笔记由于比较具体,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数量就比较庞大,在逐条拉取寻找时就显得比较低效,所以三级笔记建议使用详细命名系统(比如,内容简介+时间+作者+来源+版本),越具体越便于搜索。
3、标签命名
标签命名不受层级约束,可以无限拓展,而且也不受笔记的分类限制,可以在横向上为很多归属于某个分类的笔记建立更多的联系和多元属性,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把知识串联起来重新组合,联想一些其他的东西,比如学习中的理论时间管理知识和工作中的时间管理技巧都属于时间管理的范畴,再比如阅读书籍中的财务知识和生活中的一些理财技巧同属于财务管理的范畴,可以通过添加多个标签或关键词的方式来进行“黏合”。
4、目录索引
目录索引是我们大多数人接触比较频繁的一种快速找到某条知识点的查询方式,印象笔记客户端有相应的索引生成操作技巧,同时选中需要建立目录的文件即可建立,记得时常更新。
图片7 目录样式示例七、印象笔记使用关注要点(木剑无滞)
完美主义者很容易陷入进对笔记分类的执着中难以自拔,其实万事万物皆有联系,从个人的关注角度和便利考虑即可,没有谁的分类是完全标准的,每个人的心智不同,接触到的事物、工作的环境、生活的际遇、教育的背景都不同,所以对待事物价值大小以及程度深浅的认识不可能完全一样,应该注意的标准如下:
1、尽量MECE
2、一切为了方便自己归档和使用
3、结合标签使用
4、放在何处都不应限制自己的思维(有些初次看是这么回事,再看就是另一回事;有些从此角度,也可从彼角度)
5、经常使用,经常使用,经常使用!
八、关于印象笔记和幕布(个人经验)
印象笔记和幕布,两者虽然都是笔记,但并不相互冲突,反而互为补充,我的使用原则如下:
- 幕布尽量简练,保证思维的快速思考和灵感记录,长篇大论除非犹如鸡肋,否则另行整理。我称之为“全脑地图”,地图在手,天下任我走
- 印象笔记尽量详细全面具体,保证良好的知识存储和搜索以及使用,重在分类的合理设计和良好习惯的保持,我称之为“移动城堡”,身有城堡,吃穿不愁。
- 幕布如果归类整理好,其实可以放到印象笔记的相应版块中,增强连贯性和深入度
- 无论如何,都应该以输出和方便深度思考应用为原则,工具永远是工具,要做到为人所用,而非为其所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