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看到“教师专业发展”这个词,总在思考:作为一名教师,我的专业发展该怎么定位,自己为专业发展付出了怎样的努力,以后的教学生涯该怎么度过。说实话,自己对本身的专业发展一直是一种模糊的态度,缺乏清晰的成长路线。结识新网师,新网师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清晰的理论阐释让我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当然,新网师众多的课程、崭新的理念也为教师成长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人到中年,终究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去通过阅读和写作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发挥自己的教育价值,追求理想幸福的教育生活。这方面,许多新网师榜样学员为我做出了示范。回想过去,参加工作后,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教师,就一直把这种职业当做了一种稳定的普通的谋生手段,度过一年是两学期,没有从根本上思考过自己将要走向何方,如何为自己的教学成长抹出一抹亮丽的色彩。当然,不可否认,自己也在努力,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从中师学历到本科学历,这都是一种成长,是自己的一种专业发展。教学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遇到过一些问题,当时想办法解决,无论采用什么方式,解决之后就如水中月镜中花变得虚无缥缈,没有留下只言片语,或许脑海中寄存下的那点印象,成为解决后来遇到的问题的一些经验。当然,所处的环境,身边的同事,也是一些影响因素。赋诗曰:教坛耕耘廿五载,平淡如水向前行。回望蹉跎青春日,敢向未来拾光阴。
一、零敲碎打总惦念,要成体系需坚持《教师阅读地图》中提到了根本性书籍,是指奠定教师精神及学术根基,影响和形成其专业思维的方式的经典书籍。反思自我,第一次接触到什么是根本性书籍。我尝试从自己的脑海中寻找这样一本真正影响自己专业思维的书籍,却是茫茫沙漠遍黄沙,无一绿植盈春意的感觉。搜肠刮肚,只是一些零零碎碎地阅读过的关于教学的杂志,订阅的《读者》,还包括一些文学经典作品、散文作品、武侠小说,关注一些公众号,阅读关于教育教学的文章,阅读李镇西老师《做最好的老师》等书籍。不可否认,读书的念头现在脑海中,自己也常常阅读,这样零敲碎打的阅读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充盈了自己的思想。只有阅读,没有写作的输出,没有对教育现象的反思总结,如同蜗牛一样地缓慢前行,是无法适应瞬息万变的信息化社会的。进入新网师,跟着李镇西老师学习《教师专业阅读和写作》课程,听他的讲座,阅读魏智渊老师的《教师阅读地图》,完成一次次作业,我对教师专业发展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寻找属于自己的根本性书籍,建立自己的阅读体系,把写作当作自己每天的必修课,取得了一些令人欣喜的变化。今年,想跟着郝晓东老师的教师专业成长课程,继续努力,充盈知识,用持续的阅读为自己的专业成长注入活力,用丰富的知识分析教育中的问题和现象,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坚持阅读和写作是存在的最大问题,我要努力克服懒惰,高效处理日常繁杂事情,争取把读书和写作当做吃饭和睡觉一样,不断提升自我。
二、听说读写只是看,啃读批注勤反思古人云,读书切戒在匆忙,涵泳功夫兴味长。我们常常教育学生,读书时一定要做到眼到、口到、手到,即做到积极思考、诵读有味、勾画批注。一直以来,自己在读书时往往只是眼到,好一点就勾画批注一下,但这样的读书效果大打折扣。《教师阅读地图》一书中讲到了根本性书籍的阅读方法:知性阅读。所以我们日常的阅读都是一种感性阅读,带有消遣性质的快餐式阅读,不会对书中的内容进行反思咀嚼,自然地,这样的阅读无法提高一位教师思维水平的。正如书中所讲:“如果说感性阅读是在溜冰,轻松愉快,看四周反反复复都是熟悉的景色;那么知性阅读就是爬山,汗流浃背,但是周围的景色始终在变化,越来越开阔,直至无限风光在‘峰顶’。”学会知性阅读,在阅读中敢于跟作者对话,反复研磨,精心深思,读懂读透,获得精髓,利用书中的理论分析教育教学的现象,批判反思,自我更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找对好的读书方法对掌握书中的理论知识无疑是重要的。改变自我,从改变阅读方法开始,做一个开放自我、勇于坚持、不断更新自己人,适应教育的新发展。
三、理论实践相结合,相得益彰有成效新课程实施已经三年,虽然参加了各种短期培训,继续教育也在不断渗透,但从上课情况看,许多老师们的观念仍然停留在原地。从我自身来看,我总结出一点:没有专业的阅读,没有反思的写作,改变教师观念就是空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我们总会遇到各种问题,比如,县上组织课堂教学公开课比赛,此时,即使是教学多年的老师,也会如书中所说,立即进行应急性阅读,网络搜寻,书中查找,就为了找到一套合适的教学方案。这样的结果可想而知。如果进行了扎实的专业阅读,具备了丰富的知识,并在实践中进行认真地反思,不断进步,就不会导致关键时刻的手足无措。实践出真知,任何理论的知识,没有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没有实践检验,都是纸上谈兵,纵览众多教育名家的著作,都充满了实践的智慧。具备了理论知识,更要联系自己的实际教学情况,敢于更新,敢于改造,成为自己有效教学的资源,成为自己专业成长的基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