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老子的智慧笔记

老子的智慧笔记

作者: 沉默之沙_ | 来源:发表于2019-01-27 19:15 被阅读0次

儒与道

道家哲学为中国思想之浪漫派,孔教则为中国思想之经典派。这两家最大的异点:儒家崇理性,尚修身;道家却抱持反面的观点,偏好自然与直觉

老子的箴言传达了激奋,实非孔子沉闷乏味的“善”所能办到的孔子的哲学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哲学,它所处理的是平凡世界中的伦常关系,非但不令人激奋,反易磨损人对精神方面的渴慕及幻想飞驰的本性。

老子的学识是政治的放任主义与论理的自然主义的哲学。他的理想政府是清静无为的政府,因为人民所需要的乃自由自在而不受他人干涉的生活。老子把人类文明看做退化的起源,而孔子式的圣贤被视为人民之最坏的腐化分子。宛似尼采把苏格拉底看做欧洲最大的坏蛋,故老子俏皮地讥讽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官吏尊孔,作家诗人则崇老庄。然而,一旦作家、诗人戴上了官帽,却又走向公开激赏孔子,暗地研究老庄的途径。

庄子与老子

继承老子思想,不愧后起之秀者,当推庄子。庄子运其莲花妙舌,对孔教之假道学与不中用备极讥诮。

一般人对庄子印象最深刻的是:“鼓盆而歌”、庄周梦蝶、“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

老子的不争,正是庄子口中的寂静、保守及透过平和以维持精神均衡的超然力量;老子认为水是“万物之至柔”和“寻向低处”的智慧象征,庄子则坚信水是心灵平静和精神澄澈的征象,是保存“无为”的巨力。

老子激赏失败,表现失败,庄子则嘲笑成功;老子赞扬谦卑者,庄子苛责自大的人;老子宣扬知足之道,庄子让人的精神在肉体之外“形而上学”中徜徉;老子无时不谈“柔”胜“刚”的道理,庄子则很少提到这个主题。

反面论

一件事理的基本观点和价值,与另一种普遍为人接受的观点完全相反时,便产生了反面论。耶稣的反论是:“失去生命者,获得生命。”这种反论的起因,乃是把两类特殊的生命观(精神与肉体)融而为一,呈现在表面的,就是反面论

到底什么思想使老子产生了那么多强调柔弱的力量、居下的优势和对成功的警戒等反面论呢?答案是:宇宙周而复始的学说——所谓生命,乃是一种不断的变迁,交互兴盛和腐败的现象,当一个人的生命力达到巅峰时,也正象征着要开始走下坡了,犹如潮水的消长,潮水退尽,接着开始涨潮

他立身行身,徐缓而不多事;深信无为,讥笑智巧;人们都力求多福,唯有他委曲求全,他说:“只要能免于祸害就好了。”他以精深为道德的根本,以节俭为行为的纲领,并说:“坚强就遭到毁坏。锋锐就会受到挫折。待人宽厚就不会有所损伤。”真可说已达众智之极的境界。

得道,归一

孔子说:“鱼的生活依赖水,人却需道而生活。依赖水生活的,掘个水池就足够活命了,依赖道生活的,得了道,性情也就会安定。所以说:鱼游于江湖,自在逍遥,便忘记了一切;人得了大道,性情安定,也忘去了一切。”

“道支配一切事物的运行,万物莫不因道而生,顺道而死;也没有不是因道而成,因道而毁的。能够了解这个道理,外间一切生死成毁的变化,都不能扰乱他心情的安宁。”

无我

若从宇宙万物不同的观点来看,就是自己的肝胆也会像楚国和越国那般的不同;但是若由相同的一面去看,万物都属一体,当然也就没有区分可谈。能够看到这一层,他可以不用耳目去辨别是非善恶,而把心寄托在道德之上,以达到最高的和谐境界。

他把万物看做一体,所以不会觉得自己的形体上有什么得失,那断了的一只脚便与失落的泥土一般,对他而言,毫不重要。

一旦忘却形体,也就像清晨的天气那样清明;能够达到清明的境界,也就能得到绝对的大道了。得到大道以后,便没有古今的区别;没有古今,就能进入不生不死的境界。在此境界中,未必因为绝了生念就会死,也未必有了生念就会生。

淡泊

德之所以放荡,是因为好名;智之所以外露,是因为争势。好名是攻击的主因,用智是争胜的器具,这两个都是有害的凶器,不能用作处世的准则

人过于喜悦,就会伤阳气,过于愤怒,又会伤害阴气;阴阳二气不调,四时也就不顺,寒暑的气节亦随之不和,这样恐怕会有伤人体。它会使人喜怒失常,居处无定,思虑不安,以致行为失去准则,矫情诈伪从中而生,因而有了曾参、史鳅和盗跖的善恶之行。

“他行动的时候,像天一样地运行;静止的时候,像地一样地平静。因为他心神虚静,所以鬼神不扰,精神不乏,终能得到万物的归服。”换句话说,以虚静推及天地、通达万物的,便叫“天乐”。

上善若水

形体劳苦不休息就会疲惫,精力耗用不停止就会疲劳,疲劳导致精力的枯竭。如同水一样,水不混杂就清澈,不扰动就平静,但是如果闭塞它而不让它流动的话,就不能清澈了。这种平静随着自然运行的现象,便是天德之象

没有一样东西能比水还要平坦,必定要用水作法则。静止的水,外无水波,内里透明。人心也是如此,如果内心能保持平静,便不会被外物所动摇

恬淡、寂寞、虚静、无为

生时无心,浮游于世;死时像休息般的静寂,没有思虑,没有预谋。纯净而不混杂,专一而不变动,淡泊无为以顺应自然,才是养神护气的至道。

如果能做到“不磨炼意志而行为自然高尚,不称说仁义而自然有修为,不建功立名而天下自然太平,不隐居于江海而自然优游闲散,不导引练气而自然身强命长,忘记一切,淡泊无欲,而所有美好的事都会随之而来”的境界,才算是天地的正道,圣人的美德。

圣人安静无为则平易,平易则恬静淡泊。若能如此,忧患邪气便不会入侵,也因此才能道德完备而不会神亏气损。

质朴宁静

过分追求色彩的享受,终致视觉迟钝,视而不见;过分追求声音的享受,终致听觉不灵,听而不闻;过分追求味道的享受,终致味觉丧失,食不知味;过分纵情于骑马打猎,追逐鸟兽,终致心神不宁,放荡不安;过分追求金银珍宝,终致行伤德坏,身败名裂。

所以圣人的生活,只求饱腹,不求享受,宁取质朴宁静,而不取奢侈浮华。主张摒弃一切外物的引诱,以确保固有的天真。

清静无为(目前还不能完全理解)

人们赞美的是:长命,富贵和幸运。喜欢的是:身体的安适,饮食的合口,装饰的华丽,色欲的满足,音乐的悦耳。所厌恨的是:穷困和卑贱,死亡和疾病。引以为苦的是:身体不得安逸,嘴吃不到美味,身穿不着华服,眼看不到美色,耳听不到悦音。

如果得不到这些形体上的满足,人们就开始忧愁起来。唉!这么费心为形体着想,不是太愚蠢了吗?富人劳苦身体,勤奋做事,积了不少钱财,自己却不能完全使用,这是在苛虐自己的形体。贵人夜以继日为自己地位的安危着想,这是在疏忽自己的形体啊!

而世上的人既有生,总离不了忧愁,年寿愈长,忧虑也就愈久,却又不能立即就死,若是这样保存生命,未免太悲苦了。

“真正的快乐,是忘却一切形体上的快乐;真正的荣誉,是离弃一切美好的荣誉。”

赤子之德

 “你只要端正形体,专一视听,自然的和气就会来到;放摄知识,专一思想,神明也自会来栖止。若能做到这些,你不但能表现出美好的德行,与大道化合,更会像初生的小牛一样,不会去研究事物的所以然。”

‘心的’斋戒就是集中精神、专心一致的意思。记着,用耳去听用心去听,不如以气去听。耳朵听的是没有意义的声音,心意领会的是无常的现象,唯有气才是空虚而能容纳的一切。所谓的真道也就存在于这虚空的境界中。这个‘虚空’便是所谓的‘心斋’。”

生死

生死是命,就好像白天和黑夜的变化一样,乃是自然的道理,人既不能干预,又无法改变

以生为善,以死为善

庄子与骷髅的对话:

骷髅说:“死后,上面没有国君,下面没有臣子,也没有春夏秋冬四时的转变。人在那里无拘无束,更可与天地同终始,即使是帝王的快乐,也不能与此相提并论。”庄子不相信,说道:“假如我请掌管生命的神灵,恢复你的形体,再生你的肌肤骨肉,让你重回故乡,和你的父母、妻儿、亲戚、朋友团聚,你愿意吗?”骷髅听了,皱眉蹙额,忧愁地说:“我怎能抛弃这帝王般的快乐,再去受人间的劳苦?”

被世俗的感情所束缚,像受到刑罚一样。“天地给我形体,让我壮时劳苦,老时清闲,死后安息。既以生为善,也要以死为善啊!

应时而生,顺理而死,有什么好悲泣的?若能安于时机的进展,顺着自然的变化,把生死置之度外,所谓的痛苦欢乐也就不能闯进心怀了。古时候把这种情形叫做‘解脱’。”

“他们自认是造物者的伴侣,遨游于天地之间,并与气合为一;他们把生看做肉瘤,把死当做溃破的疮,如此一来,怎能知道生死先后的区别呢?他们把形体看做精神寄托的异物,无所谓寄托成何种形体,所以能忘却形体内的肝胆,还有那形体外的耳目。

生死循环往复

“他们把生死看做循环往复:没有开始,没有结束;他们茫然徘徊于尘世之外,逍遥于无为的事业中。像他们这种人怎能拘守世俗的礼节,且把它表演给人们看呢?”

谁知道生死两方面的关联性?人所以能生,是因为气的集聚,气聚便是生,气散就是死。生死原是互为循环,我又何必为此忧虑?人们喜欢生的神奇,厌恶死的腐臭,岂不知臭腐会转为神奇,神奇又将化为臭腐。万物本就是一体的。

解开自然的束缚

人的灵魂在睡时关闭也好,醒后活动也好,其和环境都脱不了争斗关系。不管那是宽大懒散的人,或深沉狡猾、谨密小心的人,只要他们心意一动,随之而来的,不是提心吊胆,就是丧魂失魄。

他们的心神像是射出去的利箭,专门窥伺别人的是非以便攻击;又好像突发的咒语,在耐心等候制胜的机会。如此驰逐竞争,使他们的精神像萧飒的秋冬一样,一天天消沉下去,无法自拔,更别说恢复本性。最后,这衰微的心灵日渐枯竭,慢慢走向死亡。

人的心灵,时而欣喜,时而愤怒,时而悲哀,时而欢乐,时而忧虑长叹,时而犹豫固执,时而轻佻放纵,时而张狂作态,好像气息吹进虚寂的窍孔所发出的声音,又像是地气蒸发凝结成的朝氲。

人生于天地之间,就像白驹穿过石隙一般,转瞬即逝。万物突然生,突然长,又突然地衰退死亡,莫不是顺着自然的变化而来。但是生物却因此而哀伤,人类更因此而悲痛。其实,离开人世就好像解开自然的束缚,毁坏自然的剑囊一样,魂魄走向哪里,形体也跟着走向哪里。

不争

曲则全,枉则直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语译】

委曲反而可以保全,弯曲反而能够伸直,少取反而可以多得,若是贪多反而弄得迷惑。不自我表扬,反而能够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而能够彰显;不自己夸耀,反而能够见功;不自我矜持,反而能够长久。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全天下没有人能和他争,这样反而成全了他的伟大。

争之无益,安守自然本份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语译】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就跟着产生;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不善的观念也就产生了。“有无”相待而生,“难易”相待而成, “长短”相待而显, “高下”相待而倾倚;“音声”相待而产生和谐,“前后”相待而形成顺序。

因此圣人做事,能体合天道,顺应自然,崇高无为,实行不言的教诲。任万物自然生长,而因应无为,不加干预;生长万物,并不据为己有,化育万事,并不自恃其能;成就万物,亦不自居其功。就因为不自居其功,所以他的功绩反而永远不会泯没。

从道的立场来看,万物没有贵贱之分;从物的立场来看,物类都是贵己而贱人;从世俗的立场来看,贵贱起自外物而不由自己;从差别的眼光看,万物自以为大的,便是大,自以为小的,就是小,那么万物便无所谓大小之别。如果知道天地像一粒稊米,毫末像一座山丘,万物的差别也就不难区分了。

辩论的言辞是相对的,既然无法解决是非的争论,倒不如彼此丢下“相对”的观念,安守自然的本分,以享天赋的寿命

看破生死,所以能忘却年岁的长短;看透是非,所以能忘掉是非的名义,由此方能遨游于无穷的空间,寄托心灵于无穷的境界。

不争之德

>>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语译】

善于做将帅的人,不会显出凶猛的样子;善于作战的人,不轻易发怒;善于克敌的人,不用和敌人交锋;善于用人的人,反处于众人之下。这些是不和人争的德,就是利用别人能力的处下。能做到不争和处下这二者,就是合“道”的极致了。

>>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语译】

勇于表现刚强的人,必不得善终;勇于表现柔弱的人,则能保全其身。这两者虽同样是“勇”,但勇于表现刚强则得害,勇于柔弱则受利。天为什么厌恶勇于表现刚强的人?没有人能知道为什么。所以,圣人也以知天为难,何况一般人呢?

天之道是不争攘而善于得胜,不言语而善于回应,不召唤而万物自归,宽缓无心而万物筹策。

少批评,多自省

>> 世人只知追求不知道的外在知识,而忽略了保守已具有的内在本性;只知批评别人的过错,不知省察自己的错失,天下岂有不乱之理?甚至还连带影响到日月的光辉、山川的精气、四时的运行。这些若受到蒙蔽的扰乱,即使那没有脚的爬虫、空中飞的昆虫,也会跟着失去了它们的本性,这实在是好智引起的大乱啊!

自三代以来,天下就已经是这样了。人们抛弃淳朴,喜好狡诈;不用无为,反用争辩。单单争辩一项,就已足够把混乱带给天下。

“自以为不如别人的人,是绝对可以得到人心的。”

“无用”之用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语译】

三十根车辐汇集到一个毂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否则车轴便无处安插,车也不能转动了。如果明白这种道理,就知道“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真正有用的所在,还是在于虚空的“无”。

“有用”之累

被技能所累

阳子居对老子说:“如果有个人做事敏捷,勇于决断,通达事理,勤于学道,那么他可以和明王相比了吧?”

老子说:“那怎么能和明王比呢?这个人和会技艺的人被技能所累一样,只苦了自己的形体,乱了自己的心神。俗语说,虎豹因为身上有纹彩,以致指引了人来打猎;猴子因为身体活泼,狗因为会捕狐狸,所以被人拴起来以供玩赏使役。像这样的人怎么能和明王相比呢?”

《庄子》之《人间世》山木做成斧柄反倒转来砍伐自己;油膏引燃了火,结果反将自己烧干;桂树可以吃,所以遭人砍伐;漆树的汁液可以用,所以被人割取。世人只晓得有用的用处,却不知道无用的用处。

说来说去,还是它们自己招来的祸患。

“社树特地托身在神社,任人讥评,这样才能显出它的无用。它如果不做社树,不是还会被人砍了做柴烧吗?它保全自己的方法与众不同,不是一般常理可以解释的。”

求利,失道

因为求名而丧失本性的人,就不是有道的人。他不但不能役使世人,反而会被世人所用,受别人役使,为别人牺牲,反让自己得不到安适。

“凡是因利而合的,在遇到灾难时,必会相互抛弃;因天性而相聚,遇到灾难时,必会彼此收容,这两者的差距究竟有多大,实非笔墨可以形容的啊!

尽管不值得做,却又不能不做,乃是因为那是人分内的事啊!若想避免养形,就得抛弃世俗之见,不去做分外的事;能够抛弃世俗之见,就不会有系累;没有系累就合于平静之道;新的生命也就随之开始;人只要有了新生,就近于大道了。

那么,为什么要抛弃俗事?为什么要忘掉生命呢?抛弃俗事就不会劳形,遗忘生命,精神便不会亏损,能做到这个地步,也就能与天合而为一了。

知足知止

>>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语译】

身外的声名和自己的生命比起来,哪一样亲切?身外的财货和自己的生命比起来,哪一样贵重?得到名利与失掉生命,哪一样对我有害呢?

由此可知:过分地爱名,就必要付出重大的损耗;要收藏喜爱的东西,将来亡失的也就更多。只有知足知止,才可不受大辱,不遭危险,而生命也必能得以久存。

 “物类本是只顾眼前的利欲,而忽略了身后的祸害啊!有心谋害他物的,又何尝不会为自己带来灾害呢?”

免于物累

“道本是通而为一的,所谓成,就是毁,毁也就是成。万物本来无成也无毁,而是通达为一的。”

庄子说:“万物的情理和人类的变化,就不是这样了。大凡世间的事,有会合就有分离,有成功就有毁坏,清廉的被伤害,高贵的受攻击,有为的遭非议,贤人被谋害,常人受欺凌。那么世上究竟什么东西才是好的呢?

处世若要免于物累,只有归向道德的途径。”

失败有八种预兆,成功有三种征候,而形体则有六个腑脏。若美姿、长髯、高身、强大、健壮、优雅、勇猛、果敢,这八种特性都超过别人的话,那就注定了失败穷困的命运。如果有依赖外物、委曲从人、怯懦柔气这三项本领的话,也就能走上成功通达的道路了。

含藏收敛

顺道而行,才得善终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语译】

道是万物化生的总原理,无极生太极,太极生阴阳,阴阳二气相交而生第三者,如此生生不息,便繁衍了万物,因此万物秉持阴阳二气的相交而生,这阴阳二气互相激荡而生成新的和谐体,始终调养万物。人所厌听的是孤、寡、不善,而侯王却以此自称,那是因为得道的侯王深明道体的缘故。任何事物,表面上看来受损,实际上却是得益,表面上看来得益,实际上却是受损。因此,人生在世,应体道而行,不可仗恃自己的力量向大自然称强,否则定得不到善终。

功成身退

过于刚强则易折,惯于逼人必易遭打击。而那持富而骄的人,最后必自取其祸。只有功成身退、含藏收敛,不自满、不自骄的人,才合乎自然之道。

尧听到舜的贤能,便把他派到没有开发的地方,希望他替百姓带来恩泽。舜被派到那个地方的时候,年纪已经很大,耳目也已衰退,但是他却不能退休归养。

正考父(孔子十代祖)一任士职,就曲着背;再升大夫,就弯着腰;最后担任卿职时,就俯着身顺着墙走路了。他这样地谦卑,哪里还有人敢侮辱他?如果是一般的凡夫俗子,一上任士职,就开始自命不凡;再任大夫,便在车上轻狂起来;一旦担任卿职,便自称长者了。

余食赘形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于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语译】

凡踮起脚跟想要出人头地的,反站立不稳;凡跨着大步想要走得快的,反走不了多远;自己好表现的,反不能显达;自以为是的,反不能昭著;自我炫耀的,反而不能见功;自我矜持的,反不能长久。

有道的人,决不如此炫夸争胜。

守其雌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语译】

知道雄的道理,却不与人争雄,反甘心守雌的一方,犹如天下的溪壑,必然众流归注,得到天下人的归服。既能得天下人的归服,他所禀受的道,自然也不会离散。不但如此,他更能回返原有的赤子之心,以达纯真的境界。

无荣辱

爱憎不至,得失不临

宋荣子这个人,即使世上的人都称赞他,他也不会因此而得意;世上的人都毁谤他,他也不会因此而沮丧。因为他能认清内外的分际,了解荣辱的真正内涵。

不舍小以为大,能成其大

>> 天下的难事,必从容易的时候做起;天下的大事,也必从小事做起。所以圣人不肯舍小以为大,最后才能成其大。

圣人深知轻易许诺的人,必然少信用;把事情看得越容易的人,困难也越多。因此,他对人不肯轻易许诺,对事也宁愿把容易的看做艰难。虽说他以易为难,其实始终没有困难产生。

无为

效法天地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语译】

天地无所偏爱,纯任万物自然生长,既不有所作为,也不经意创造,因此它对于万物的生生死死,好比祭祀时所用的草扎成的狗一样,用完以后,随便拆除,随便抛弃,并不去爱惜它。

同样的道理,圣人效法天地之道,把百姓看做刍狗,让百姓随其性发展,使他们自相为治。天地之间,实在像一具风箱一样啊!没有人拉它,它便虚静无为,但是它生风的本性还是不变的,若是一旦鼓动起来,那风就汩汩涌出了。天地的或静或动也是这个道理。

德行扰乱天下

如果人人不自显他的视觉,天下就不会被“光芒的气焰”烧坏;人人不显露自己的听觉,天下就没有忧患;人人不显露自己的智慧,天下就不会惑乱;人人不显露自己的德行,天下就没有淫邪的行为。师旷、工倕、离朱等人,都是标榜自己的德行以扰乱天下,于法来说,这是毫无用处可言的。

崔瞿问老聃:“如果天下不必治理,如何使人心向善呢?”老子回答说:“小心,不要伤害到人的本心就可以了。人心是很容易动摇的,不得志则居下,得志就在上位了,上下不已,因此自暴自弃,得不到丝毫的安适

圣人之罪,道废

“能够忘记仁义的人少,以仁义求利的人多。因此一旦有了仁义,虚伪也就随之而起。这种行为不但不诚实,反而供给贪求的人作为伪善的工具。一个人治理天下想整齐划一的话,首先受到伤害的就是百姓。尧只知道贤人有利天下,却不知道贤人有害天下啊!”

从前尧治理天下的时候,没有奖赏,百姓自然向善,不施刑罚,百姓自然避恶。现在你大行奖赏和刑罚,百姓不但不向善,反而愈来愈失本性。这是道德衰废,刑罚实施的先兆。看来天下要乱了

人心彼此窥探,使得巧诈丛生,更无法来平定天下,于是他们再用世俗的礼义来修饰,以世俗的学问去求见识广博。但是礼义掩盖了实质,世俗的学问也淹溺了人们的心灵

从那时起,百姓坠入迷惑昏乱的地步,再也无法使性情返璞归真。

处世若有了戒心,就容易作伪;若是无心而任其自然,就难作伪了

宋国的演门,有一个居民死了双亲,由于哀伤过度而面容憔悴,形销骨立。宋君为表扬他的孝行,封他做官师。当地人听到这个消息,逢着他们的父母死了,都拼命地伤害自己的形体,结果大半都因此而死。

世人只要有圣人,便少不了大盗

盗跖的徒弟问他说:“强盗也有道吗?”

盗跖说:“怎么会没有道?譬如:起意偷人家屋里的东西,先要推测里面的虚实,如果能算得准确,就是圣德;先进去就是勇;后出来就是义;知道见机行事就是智;分赃公平就是仁。没有这五种德行而能成为大盗的,可说是天下绝无仅有的事。”

这样看来,行善的人若未获圣人的道,就不能立身;盗贼没有圣人的道也无法行盗。但是由于天下的好人少、坏人多,所以也使得圣人之道为天下谋利的少,祸害天下的反而多了。圣人和大盗原是彼此相连的。世人只要有圣人,便少不了大盗

伯乐之罪

马的本性原是:饥渴时吃草喝水,高兴时交颈摩擦,愤怒时背立相踢。如果用衡轭驾驭它,用缰绳限制它,它立刻就知道如何睥睨怒视,曲颈猛突,诡诈吐衔,暗中咬辔来对抗。马之所以能有这般狡诈的智力,乃是伯乐的罪过啊!

上古赫胥氏时,百姓安居无为,率性而游;饿了便吃,饱了便遨游四方,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但是,到后世圣人治理天下的时候,便开始创设礼乐来改变世人的行为,高悬仁义来安抚天下的人心。百姓因而竭力追求智巧,贪慕利禄,而不知停止,这又是圣人的过错啊!

“要知道:推举贤能,百姓就会有所图谋;任用才智,百姓便会彼此相欺。这些方法不但不能使百姓淳厚,反而给他们制造了谋利的机会,于是,子弑父,臣弑君,白昼抢劫,正午行窃的事情层出不穷。

先阐明自然,再谈道德

>> 失去了道然后才有德,失去了德然后才有仁,失去了义然后才有礼。

>> 《庄子》之《天道》天道的根本在于君主,人道的终结在于臣下;君主需要的是简扼,臣下需要的是详情;起用三军和兵器,是德行衰败的结果;施行赏罚和动用刑具,是教育的末途;采用礼法典章的制度,是治理百姓的终结;大兴钟鼓的声律、羽毛的舞姿,是音乐的结束;区别哭泣、悲痛、丧服的等级,是悲伤的末路。

>> 所以古代阐明大道的人,先阐明自然,再谈道德;道德明白后,再论仁义;知道了仁义,则求名位;了解了名位,再谈声誉;得到声誉,再论因材任职;做到了因材任职,再谈审察;做到了审察,再来辨别是非;能够辨别是非,才能论赏罚。做到了赏罚,那么愚笨、聪明、尊贵、低贱等人也都有了适当的位置;贤、智、愚、鲁之士,自也能各有其用。用这种方法来侍奉君主,养蓄臣子,治理事物,修养身心,也就无所谓用不用智谋,当然也必能归返自然,这就叫做太平,乃是治世的最高境界。

少赏罚

善恶既显著,赏罚自是避免不了,这样的话,就是用尽天下的宝藏也不足以赏善,用尽天下的斧钺也不足以罚恶,即使天下再大,又怎能供应这无穷尽的赏罚啊!自三代以后,统治天下的,竞相以赏罚为治理天下的手段,百姓哪还有机会使自己的性情达到宁静的境界?……

所以君子如果不得已而统治天下,不如无为,无为而后天下百姓的性情才可以达到宁静。因此,那些视自身的安宁较治理天下重要的人,就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爱自身较治理天下为先的人,也就可以治理天下了。

治国者以正不以奇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语译】

治国者以正不以奇;用兵者以奇不以正。然而以正治国,虽是合于正道,仍是有为而治,以奇用兵,仅止于暂应一时之变;若用正奇这两者来治天下就不合适了,我何以知道会这样呢?只要从下面几个无为而治的反面情形来看,就可以明白。

>> 天下的禁忌太多,人民动辄得咎,无所适从,便不能安心工作,生活愈陷于困苦。人间的权谋愈多,为政者互相钩心斗角,国家就愈陷于混乱。在上位者的技巧太多,人民起而效尤,智伪丛生,邪恶的事层出不穷。法令过于严苛,束缚人民的自由太过,谋生困难,盗贼就愈来愈多。

治大国如烹小鲜,不可朝令夕改,过于多事

治大国好像烹小鱼不能常常翻动,常常翻动小鱼就会破碎;不可以朝令夕改,过于多事,否则人民不堪其扰,便会把国家弄乱。但是能做到这个地步,只有“有道的人”才能达到。

大国和小国

>>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语译】

人类能否和平共处,实系于大国的态度。大国要像江海居于下流,为天下所汇归。天下的雌性动物,常以柔弱的静定胜过刚强躁动的雄性动物,这是因为静定且能处下的缘故。因此大国如能对小国谦下有礼,自然能取得小国的信任,而甘心归服;小国若能对大国谦下有礼,自也可取得大国的兼蓄,而对它平等看待。

无论是谦下以求小国的信任,或谦下以求大国的等视,都不外乎兼蓄或求容对方。故而为了达到目的,两国都必须谦下为怀。

无私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语译】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的缘故,乃因它不自营其生,所以才能长生

四时有不同的季节,天不偏私去改变它,所以才能完成一个周年;百官有不同的才能,国君不偏爱哪一人,所以国家才能太平;文武才俊之士的名衔,不是百官所赐,所以德行才能具备;万物有不同的条理,因为无私,所以大道才没有称谓;没有称谓,所以能无为,能无为也就无所不为了。

观人

有的人外貌谨慎,行为却傲慢无礼;有人貌似聪明,却满肚子愚鲁;有人形貌顺从,内心却轻佻无比;有貌似坚强,内心软弱的人;也有貌似宽静,内心急躁的人。这些人饥不择食地急急趋向仁义,又像避热逃火地迅速舍弃了它。

因此,君子要任用某人时,必得先用下面几种方法来试探他是属于哪类的人:远离他,看他是否忠心;亲近他,看他是否有礼;吩咐他做繁杂事,看他是否有才能;突然问他,看他是否多智;限定期限,看他是否守信;委托钱财,看他有没有仁心;告诉他危险的事,看他会不会变节;让他酒醉,看他是否守法;处于混杂的地方,看他是否会淫乱。有这九种试验,是否是不肖之徒便可以看出来了。

圣人与君子

封疆官迷惑道:“多福多寿多男子,是每个人渴求的,你却不愿接受,是什么道理?”

尧回答说:“多男子就多恐惧,多财富就多闲事,多福寿就多耻辱,这三种不是养德的东西,我怎敢接受?”

封疆官说道:“我原以为你是圣人,现在才知道,你只是个君子而已。天生万民,各有其职,多男子就多给他们事做便是,有什么恐惧的?富有了就分给别人,何来多事了。

“再说,那圣人居无定所,食如母鸟哺育的小雀,行如鸟飞没有形迹可寻;天下有道,与万物同存,天下无道,便隐居而养心,千年后,当他厌倦了尘世的生活,便离世而进入仙界,驾白云而到仙都。这三种忧患根本不会降临在他的身上,也别无灾祸可言,更别说什么受辱了。”

相关文章

  • 老子的智慧笔记

    儒与道 道家哲学为中国思想之浪漫派,孔教则为中国思想之经典派。这两家最大的异点:儒家崇理性,尚修身;道家却抱持反面...

  • 看老子传道图有感悟

    老子是一个颇有智慧的人,学习老子知识是养育自我的智慧。从老子传道图看出藏龙卧虎的智慧。 老子为什么要和老虎说话,说...

  • 老子的智慧

    无为而治 治大国如烹小鲜

  • 《老子的智慧》

    很喜欢有书共读这期拆书《老子的智慧》里提到的电影《荒野生存》中的这段话: “你的学历,并不是你;你的经历,并不是你...

  • 老子的智慧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

  • 《老子的智慧》

    每天读一段老子的话,可以令人心情宁静,短暂达到“无争”的境界。天地之至善为水,以水“不争”,故而最接近“道”。 林...

  • 老子的智慧

    函谷关是中原御敌的最后一个关卡。 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一条寥无人烟的路上,有一头黄牛正慢慢地走着。牛背上的那位老...

  • 《老子的智慧》

  • 老子的智慧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同样是各执己见,同样是角逐相争,纵横的历史,错杂的纷争,然而谈不尽的不是那狼烟四...

  • 老子的智慧

    最近在读林语堂先生的《老子的智慧》,其实老子的《道德经》,我之前读过几个版本,但是都没有读完,每次读到一半都会被这...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老子的智慧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cztj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