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生产效率是社会经济前进的动力!是市场化竞争的结果,也是最优的选择!
改革开放初期,靠低廉的劳动成本,国家吸引了很多外资加工企业,最有代表性的企业是比亚迪,从国外引进整条的生产设备费用高昂,他们就创新性的把整条生产线分拆,核心机器环节就花高价购买,非核心像传送,打磨,质检等环节就不够买,换成工人手工操作.整条生产线也能顺利工作,只是效率降低,但是总体的资金投入降下来了,而且凭借人工成本低的优势获得了诺基亚这样巨头的电池代加工业务.
现在人工成本升高,高劳动力的工厂已经见不到,就连模具加工这样的高利润行业,也承受不了高昂的人工成本,更不用说劳动密集型的制衣厂和电子元器件组装厂.市场留给这样的企业只有两个选择,一是全球范围选择低劳动力的市场,比如印尼,非洲等国代加工赚取差价.二是提高生产效率,用机械智能化解决人工成本高的问题.
改革开放初期,国内物质匮乏,会有拿钱买不到自己必需的物品.印象中当时买商品除了现金以外,最主要的还需要凭票才有资格购买.粮票,布票等,更高端一些的商品那可就要靠关系人情才能买到.这时候也出现了"倒爷"这个职业,靠倒买倒卖赚取高额差价.市场有需求,所以就会增加供给,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商品的充裕度已经不止满足国内市场,而且还远销国外市场.
现在商品从匮乏已经发展到过剩的阶段.生产效率的提高本是好事,过多的商品滞销形成库存,就又造成资源的浪费.生产效率的提升靠精细化的管理和智能机械化的普及,那么商品的滞销需要靠什么来解决呢?
"精细化"生产产品也是必然!
马巴巴说,生意不好做,那是你家的生意不好做,并不是所有人的生意不好做.确实如此,不管经济多么繁荣还是多么低迷,总有生意好的和生意不好的!特别是生意环境低迷的时候,为什么别的产品还是那么畅销,这点在大环境好的时候或许体现不出来,但在竞争加大需求减弱的时候就非常明显了!市场需求是一直存在的,同类商品选择多了,自然对商品的要求也在提高,同质化没品牌的产品靠低价也挽回不了忠实的用户.
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老百姓的俗话往往藏着大道理,看看我们身边的商品,和前几年相比确实有很大的提升.特别是外观的设计,越来越美观大气,注重色彩的搭配,造型的人性化,用的包装材料更加环保等等,但是这些够吗?我觉得只是产品"精细化"的初级阶段,外部的包装解决不了产品的功能属性,"精细化"应该是从根本上解决产品功能属性,满足各类人群的需要.外包装的"精细化"很容易被同行模仿,就像流行歌曲一样很容易烂大街,也很容易被人遗忘!
"精细化"的商品,我们应该放眼全球市场,看看国外的商品为什么那么受国内老百姓的追捧?难道只是品牌?如果只是品牌,那么为什么1000元的衬衣就是比100元的衬衣,穿着舒服并且有型!朋友刚从美国回来,从美国的超市里面买回了一包韩国生产的汤料,她在美国的时候买来煲汤,从外包装到和食材直接接触的内包装,再到里面的原材料.给人一种严谨 精致 卫生 安全 的感觉,使用过后体验也非常好.我们很多厂家都在提,对标国际市场按国际标准来生产,我们真的应该先知道国际上的标准是什么样子!国家推进的世界进口博览会,带来的是机遇也是挑战.敞开大门倒闭国内的商品制造商,提高标准,"精细化"的生产商品,提高自己产品的综合竞争力!
那么,"精细化"生产商品,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市场上有一句话叫做"逼疯自己,逼死同行!"市场是残酷的,也是最有包容性的.
早上收音机听到央广新闻,日本老年人拐杖这个单一产品,做到了多种多样,特别是各种用途的细分市场都有了产品布局,在我们看来真的是不计成本,那么小的市场单独开套模具会有钱赚吗?但是特定人群有需求时,很容易就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产品.完全不是从商品的成本去考虑,而是从用户使用场景去布局.这样的品牌用户会点赞吗?会认为不专业吗?会认为是没有社会责任,唯利是图的公司吗?下次的护理鞋,安全座椅类的产品会不选他家的品牌吗?
关于商品"精细化"我现在也没有个明确的标准,只觉得我们身边的商品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只是现在的人口红利,加上国民收入的持续提高,刺激了消费市场,生产商一味的最求规模,通过规模效益赚大钱,通过规模生产降低成本,赚取更多的利益.
经济转型期的到来,市场会逼着我们把注意力放在商品"精细化"生产上.不是生意不好做,客户只追求低价拼多多类产品.而是用户追求更高性价比类的产品,比如海外购类产品的火爆.因为我们有全球最庞大的中产阶级人群,他们不缺钱,缺的是你能提供让他们心动的"精细化"商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