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自己设定的阅读计划是《思辨与立场》,早上在被窝里迷迷糊糊的,就先把樊登老师的解读打开来听了一遍。
在整个过程中我记住的大概就几句话,比如批判性思维,其实真正应该批判的是自己的思维;我们每一个人的思维模式都受到自己的立场,文化背景等等的影响。最后总结来的话,其实8个字,就能够说清楚作者所提到的这个批判性思维的真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首先,当我们立场不同的时候,我们会受到很强的认知遮蔽。
比如两个敌对公司,如果站在A公司的立场来说,B公司的一些行为可能就会被认为是恶性竞争。A公司觉得,我现在自己都这么苦了,他居然还要来抢我的生意。其实如果换到B公司身上去的话,类似的情况也是会出现的。但是因为我们各自所站的立场不同,所以在认知上我们会强烈的认为对方就是敌对的存在,因此我们很有可能会对对方所处的环境视而不见。
其次,出于从众心理,认知怯懦是我们生来就有的基因。
什么叫认知怯懦?就是本人的以自我为中心,害怕那些与自己的想法有着显著不同或矛盾的观念。比如在学习英语的时候,为什么中国人学英语一直会被诟病?明明我们都学了12年,但是最后都学成了哑巴英语。之前上过外教的课,当时外教说你们的课堂太沉闷了,明明是一门语言,居然不开口,又怎么能学得会呢?为什么会害怕开口呢?因为我们害怕犯错。而在学校里,从小到大的学校教育,都没有主动鼓励过学生开口,只是在不断的刷语法,刷题目,因此我们也被潜移默化的影响了。即使我们在外面听到再多人讲你要开口,但是我们没有那个胆量去跟老师叫板。
最后,以自我本位,无法做到认知一致。
所谓认知一致,就是指我们在判断自己和别人的思维模式是都要使用相同的标准。其实这个点要扩张开来的话,不只是说思维模式,而是在我们生活中的各方方面面。比如我们会愿意接受自己偶尔一次的马虎粗心,但是却不愿意接受身边人偶尔一次的犯错。又比如对于家长来说自己其实小的时候明明也没有达成那些期待,但是却会把这样子希望强加给孩子,希望通过孩子来实现自己的愿望,于是孩子但凡有任何一点没有做到,就会引发家长的情绪。
这3点有一个共同点,这些是普罗大众都会发生的现象,在这个过程中间,不止我们会对别人做,别人也会对我们做。那在事情发生之后,我们要对事情去做积极的反思,如果是我们从别人那边接受的伤害,或者是我们自己给别人带去的伤害,都要好好的总结,同时尽可能避免他下一次的发生,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