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阅读了《教学勇气》第一章第三节,第四节。
首先是教师如果失去了心灵。如果失去了,教师则会过上分离的生活, 我们的生活将会被分成四分五裂的状态。上班和下班,上课和下课,以及更多的的对立面。我们好像带着面具穿梭在不同的场景当中。这并不代表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反而有可能导致我们在任何的场景当中都没有办法更好的享受其中,融入其中。
如何能够去寻找自己的心灵?作者首先想到的就是引领我们心灵的导师。他们教给我们的知识,也许我们已经渐忘。可是他们身上所呈现出来的状态气质。等等。都在我们的。脑海当中挥之不去。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引领,才能在我们很多关键的时候带着我们成长。并且我们的这种成长一定是去展示,展现。自己本身的面貌,而不是去带着一副虚假的着装表演。这就是我们这本书所倡导的是否有做到自身认同和完整。如果我们是一种拧巴的状态,那一定是没有达到,而如果我们是一种舒服的,健康的状态,那一定是达到了自身的认同和完整。无论在哪一种场景当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自己内心当中的那种向上的正能量,或者我们的局限等带给我们的最真实的感受。
今天王丽荣老师带着我们一起去共读,今天中午的时候,王老师给我发微信说是否可以取消自己的这一次领读。因为觉得自己没有办法联系生活实际,只能停留在书本的表层。我跟王老师说要去相信自己。还是建议她领读。
这个时刻其实可以让我想到以前的自己。我们都是没有信心的人,我们都对自身的能力表示怀疑。我们不相信自己的解读能力,我们不相信自己的表达能力。这些去包含着我们中国教育的一种方式。我们使用批判教育,我们使用挫折教育。使得我们这一代人甚至上一代人再到下一代的孩子,他们都没有信心。他们的眼中总能看到自己的不足,但是自己身上的那些优点却永远都不被鼓励和肯定。因为在中国的家庭思想当中认为那些做对了的事情是应该的。针对这一点,我们小组的人也对此进行了探讨,联系到了0~8岁儿童纪律教育当中的知识,我们应该如何去改变这种现状呢?那就是使用作者所提倡的鼓励的方式。孩子做对的事情不断的进行鼓励。好让他们不断的逐渐的建立自己的自信心。
另外,老师们从多个角度去探讨了自身的一些经历,无论是开心的或者是忧愁的。或者是那些遇到的艰难困苦。旭日学校的张兵倩老师现在是两个孩子的娃娃,老二才一百多天。可是他的学习劲头和我们一样足。你是自己共读的时候,婆婆总是带着孩子在客厅里孩子哭闹了,她就抱着孩子。一直晃一直晃,尽量的不去打扰她在这里共读。而她一定能够听得到孩子的哭叫声,可是他依然陪在这里,跟大家一起探讨,聆听,交流。有时候我们的成长总是没有办法,两全在家庭和工作当中总要有一些平衡,取舍。这是很无奈的事情,但是如果我们想要进步,这却是必然会发生的事情。所以在我们用力向前奔跑的时候,我们也不要忘了背后那些默默支持我们的人。
今天晚上我们小组的人都感受到了这种叙事,这种互相表达自己所感受到的那种氛围,在谈到现实无法改变的制度面前,我们有着无奈,但也有先改变我们自己,进而改变制度的决心。我们想着那些正能量的事情,我们一定会大力的去支持。不在乎外界给予我们什么样的评价,因为我们所想要达到的目标就是用自己微弱的能量去传达。正能量,哪怕只能改变一个人,让他们行动起来,去做,更加值得去做的事情,那我们就起到我们宣传的目的了。
在这样的沟通交流当中,我们做事情会更加的纯粹。但我们这样去做时,我们才真正的去面对了自己的内心,在自身的完整上,践行着。
大家每个人所传达的故事都非常的精彩。我们每个人都深深的在这种氛围中。不想走出来。即便只有两个小节的内容,但是大家探讨了将近两个小时。我很开心,大家聚在一起是为了真正的能量。
一晚上的时间,我们对多本书的内容进行了融合。我们也逐渐感觉到所有的知识其实都是相通的,都是关联的。美妙!
我们大家都能够更加进步,更加成长,更加快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