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认识自己的无知就是最大的智慧。 ——苏格拉底《柏拉图选集》
要记住,人之所以走入迷途,并不是由于他的无知,而是由于他自以为知。 ——卢梭《爱弥儿》
无知者是最不自由的,因为他要面对的是一个完全黑暗的世界。 ——黑格尔
我们常常感叹,世界变化如此之大,世界变化如此之快。作为持续学习者,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思想随着世界(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空间、时间、心理)的变化而不断发展;思考方式亦能如同新知识和新风尚一般快速地演化。不幸的是,我们太懒,虽然有时会隐约意识到事情不太一样了,但是依然会固执己见,执意不去试图真正理解、甚至是故意曲解那些我们不予理睬的正常而又合理的观念和事情。
人类八卦的本领是与生俱来的,但凡看到感兴趣的,无论是多么无聊的公共事端,或者什么乱七八糟的小事,总是忍不住参与一下讨论。局中人和讨论者很难意识到话题是何等的愚蠢,更难以察觉到自己观点是何等的浅陋,因为少有人能真正意义上意识到个体的无知和无助。但这并不影响胡说八道和闲言碎语成为kill time的首要凶手,也并不影响人们对同一问题、同一事件持有的看法五花八门。已经发生的一切以及通常彼此对立的观点,会让我们生出迷茫感、无力感,甚至因无知而油然而生的羞愧感。
为了避免更多的羞愧,或为了可怜的优越感,或为了摆脱无知,我试图开始追求理性,追求知识。克服无知的困扰大致经历四个阶段: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知道自己知道。突然有一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发现以前的“知道”只是新的更大的“不知道”的一个局部而已。只好仰天长叹,追求之后才发现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无知是绝对的,有知是相对的,有知只会使我从一个迷茫跌进另一个更大的迷茫。
更可悲的是,大多数人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来到这个世界,并在毫无醒悟的状态下离开这个世界。毕竟,想给世界贡献一点东西,难度系数远远超过从世上拿走一些东西。说到底,绝大多数人终归是俗人,为了能够拥有而不顾一切,甚至包括放弃自尊和丧失自信。自以为精明一世,实则是耗尽一生追求无知,不以为耻反引以为傲,并时时事事常以不友善的姿态暴露自己的无知。庆幸的是,总是有先贤之辈和后来之人还是会傻乎乎地、前赴后继地走在摆脱无知的道路上。法子主要有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读万卷书。读书如同将闭塞聪明的外包装撕下,其主旨在于摆脱无知,使“面目可憎”变为“可爱”。读书须有四可——所读是书(读好书),有书可读,自由读书(好读书),书读的好(读好书)。只有如此,方能开茅塞,增学问,除陋见,长新知,广视野,扩胸怀。
行万里路。狭义的路多指旅行,旅行之意义并不局限于“到此一游”。在旅行中,我们会领略到迥异的风俗民情,会道听途说附会于山水之间的奇闻趣事。广义的路多指人生之路,人生如诗如画如梦。在经历春花、秋月、夏日、冬雪的静好岁月的过程中,逐渐洞明世事,开悟练达人情。无论是狭义的路还是广义的路,路总会让人改变。不同的路旁,会有不同之风情。走的路多了,目光会更加长远,心胸会更为宽广,气质会更加沉淀,心态会更加平和。
存在是人的第一要义。在物质世界,我们要吃喝拉撒睡,不得不强颜含笑地、不遗余力地干掉生活中扑面而来的种种问题,欢(or苦)度时日。在精神世界,虽然我等俗辈也会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八个字要求自己,意图超越自己,妄图造福人类,但只是以个人世界面对整个世界,更多时候这两个世界是风马牛不相及的。我们常常将各种意义赋予我们的学习、会议、努力、成败、工作和生活;但是悲哀的是终究逃脱不过三个字:“无意义”。
虽然一切皆是虚无,一切毫无意义,但是这丝毫不影响我认认真真地胡说八道了一大堆毫无意义的话。因为这对于读者意味着什么,或者读者对其褒贬什么,毫无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