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一句话,叫谋定而后动。就是说一定要先选定方向,然后再去行动。同样,最近也看到好多文章,在反复强调一定要有目标,然后朝着目标去努力,只有这样才能成功。文章里面旁征博引,各路名人齐齐出现,就是要给我们一个证明。
这些很对,要不然怎么能用名人来论证呢?我们应该感谢他们给我们提供了这么牛逼的道理。
但,目标是谁?在哪?怎么找?
并没有太多人关心。
相反,大家通常会说目标的特征是什么。比如说,目标与兴趣相关,目标是可以让你不顾一切愿意为之奋斗的东西,目标契合你的性格,目标能让你价值最大化,目标会让你很爽,目标会让你不费力等等等等。
最厉害的例子可以说是水木清华上的一个《牛逼顿的一生》的牛逼帖子,里面说了好几个非常牛逼的数学家的目标与理想追求。大家有兴趣可以自己找找,网上到处都是。
但,当大家按照这些特征去寻找目标的时候,特别特别难找。有时候会发现,无论什么都可以是自己的目标,又有时候无论什么都与自己的目标不对路。
难道那些特征是错的吗?
不,那些特征都挺对,那些有坚定目标的人的目标都符合上述条件。但为什么我们用起来就找不到呢?
主要原因有两个。
第一,不了解自己。
这时有些人会说,自己不了解自己,谁会了解自己?这分明是一个伪命题!不,你的这个观点才是伪命题。
了解自己这事儿真的很难。“认识你自己”从古希腊的时候就已经被称为哲学上的一大命题,刻在德尔斐阿波罗神庙的门楣上,苏格拉底以此为人生终极目标,至今仍未有太多人攻克。对这个命题有较深刻理解的人基本上的都在历史书中,或反面人物,或正面人物。
了解自己并不是知道自己喜欢吃什么菜,是什么星座,喜欢什么样的衣服等等就行了。而是要知道自己的天性中的特长与喜好,以及后来逐渐社会化到自己天性中的特长与喜好。比如说,语言能力比旁人强,唱歌唱的比别人好听,跑的比别人快,对大自然的观察比别人敏锐等等能力特长,以及自己看到漫画就上瘾,看到机械就想拆,看到纸就想写东西等等喜好。
这些才是真正的了解自己。
第二,不了解目标。
我们了解一件事物的途径有很多,或通过书籍影像等,或通过他人告知,或通过自己的观察等等,但这些都只是浮于表面。如果对一个目标的历史,要求,前景等等都是道听途说,而没有自己深刻的感受,那只能算耳闻,不能算深知。另外要注意的是,别人说的,书上的,无论再客观也终究会带一些主观性的理解,别人的见解,只适合借鉴,不适合照搬。
古人有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还有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什么古人说的能传到现在为我们所知?因为其中都蕴含着真理,蕴含着能够助人成功的方法。
所以,对一个目标的了解,一定要深入的去体会,把自己深深地放进去,然后再说对这个目标的了解。不能只看表面上的风平浪静,而不知其后的风急浪高。要骑在墙头上看,钻到土里看。
一不了解自己,二不了解目标。要是能找到方向才算厉害。
那又什么破局之道呢?我也在探索,今天我只能分享我现在的想法。
最好的一个方法是去尝试。找一张白纸,写下自己感兴趣的几个目标,然后去一个个干下去,坚持到一定的时间(这个时间,按照一般的规律,3个月就差不多了),一个个排除掉那些不能让自己产生持续动力的目标,当目标不再只有3分钟热度的时候,就基本上成功了一半,剩下的那一半就是踏实努力。
千万不要临渊羡鱼,千万不要犹豫不决。不要相信那些扔硬币做决定的招数,因为那样做不出什么有意义有价值的决定来。趁年轻有试错的机会,赶紧用起来。
大多数时候,能阻挡你的绝不是其他人,其他外在条件。而是你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