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赋予了孩子不同的文化属性,
却无法抹去人性深处的底层逻辑。
——博敏
除了自己的孩子外,近段时间我又接触了很多不同类型的、可爱的孩子们,他们聪明、顽皮,又机灵、狡黠,有的孩子诚实认真,有的虚伪任性,还有的见风使舵、圆滑世故…,毕竟还是个孩子,所表现出来的状态肯定略显稚嫩,可人性深处的东西却一览无余。
看着眼前所见的孩子们,不禁让我想到了不同时代孩子们的“进化”。因为我实在找不到一个比“进化”更合适的词语,就暂且用之吧。
首先想到的是祖父那代人的童年。我曾不止一次听到祖父描述他的儿时经历。由于毗邻东北,他从小就生活在“日统区”,因而记忆深刻的,常常是日本兵喊着日语的“一——二——三——四——”,排列整齐地巡逻或训练的场景。由此可见,在沦为殖民地的地区生活的底层孩子们,内心是充满恐惧的,在那个黑暗的年代,更是根本无法思考自身的命运,何谈憧憬未来呢?
但也不乏卑躬屈膝、奴颜媚骨的汉奸们对孩子的影响,很多孩子在成长中耳濡目染地变得一副汉奸模样,亦学着摇尾乞怜来适应眼前的境遇。在那个奴化教育的大背景下,心里也许不只是仇恨,更要学会苟且地活着,要“适者生存”,须要以求生为目的来“进化”,隐忍不发…
到了我父辈的时候,更是经历了“唯成分论”、“文化大革命”等近乎荒谬的历史阶段。那时的孩子们,很多都受到家庭、社会的影响和冲击,不得不接受自己不愿接受的一切。由于缺少统一的思想教育和社会规则,大多数人所表现出来的更多是各自性格层面的行为方式,社会上出现了很多违背常态常理的现象,极大的反映出人性深层次的丑恶。
“成分”不好的孩子会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很多选拔任用都没有机会;农村子女多的家庭,往往女孩无法接受到学校教育…,这些都让那个时期的孩子们,蒙受了太多的不白之冤,但也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最经得起折磨的一代人。那应该也是一种无可奈何地“进化”吧!
我们这代人的孩提时代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回想起那个时候,自由主义思想已经开始酝酿了。我们经历了计划经济的“尾巴”,经历了“九年义务教育”,经历了大学扩招,经历了自主择业,经历了下岗再就业,经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密集的改革时期;我们点过煤油灯,见过摇把式电话,坐过老牛车,骑过“大二八”,吃过高粱面,啃过窝窝头,穿过补丁衣,住过茅草房,睡过黄土炕,经过了北方的严寒,也感受了南国的温暖。伴随并见证了祖国前所未有的发展。
那时作为孩子的我们,需要的是不断调整状态和方向,来适应环境的不断变化。社会逐渐贫富分化,有钱没钱人家的孩子开始有了不一样的境况,随之而来的也是孩子群体的层次细分,自由主义开始盛行,崇洋媚外不断强化,不同出身的孩子们正经历着不一样的人生。
我们的下一代正在新时代成长,他们是“内卷”的新生力量。古今中外的知识交织在一起,让他们应接不暇,没有经历过任何身体上的苦难,却在经受着从未有过的巨大的精神折磨。孩子们变得不再像孩子,无法再去经历对应年龄段该有的快乐生活。而对于刚长大的我们而言,也才刚刚经历了我们的孩子阶段,而我们的经历又告诉我们,你不想“卷”,他却在“卷”,不“卷”怎么办?
所以,当今的孩子们又不得不“进化”,他们需要面面俱到,既要秀可爱,还要扮成熟;既要装单纯,又要见深刻;既要艺术细胞,更要学习能力,既要会英语,还要懂奥数,既要学习编程,还要练习车技…,孩子们啊,你们真的想“进化”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