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些东西,你要相信它,它才会存在;有些事情,你要相信它,它才会发生!
2
十几年前,我还在医院实习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很奇怪的患者。
当时的她,四十多岁,除了春节那几天,几乎天天都呆在医院里,但是她具体得了什么病?却没有具体的诊断。
因为,临床检查显示,患者并没有任何器质性的病变,所以最终医生只能无奈下了一个神经性腹痛的诊断,在后面打了个“?”
然而,她却是真的腹痛难忍,痛到什么地步呢?痛到只能靠“杜冷丁”止痛。
杜冷丁是一种严格管制的麻醉药品,不是必须,一般是不会给患者开的,但是这位患者,常年腹痛难忍,几乎什么药都不起作用,最后只能靠杜冷丁维持着。
3
但,除了杜冷丁,就真的没有其他的药起作用了吗?
因为杜冷丁是严格管制的,并且具有依赖性,所以科里的医生也并不希望总是给患者注射。
但是这位患者疼起来,让人看着确实难受,疼的全身冷汗直冒,在床上直打滚,嘴上嚷嚷着必须打杜冷丁。
据了解,这位患者之前已经在好多医院都治疗过了,说是其他医院都是给她打杜冷丁的,所以没办法,“杜冷丁”还得打。
然而,此“杜冷丁”却非彼“杜冷丁”。
经过会诊,科主任决定在某些时候给患者注射“安慰剂”代替“杜冷丁”。
结果,没想到却真的管用,虽然不是每次都有用,但差不多有不到二分之一的时候都是管用的,这也就说明在一定程度上,安慰剂和杜冷丁起到的作用是一样的,换言之,就是说,患者的疼痛在一定程度上靠心理作用就能缓解。
4
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患者相信给她注射的就是杜冷丁,而她相信自己只要打上杜冷丁,就会慢慢地不疼了,多少次以来,患者坚信这一点,因此,即使注射安慰剂,患者的疼痛也可以得到有效地缓解。
现在,安慰剂在临床上的应用已经很多,而它就是充分利用了人的信仰心理。
一个人可能不信仰宗教,不信仰英雄人物,但是我们每个人内心多多少少都会有自己信仰的东西。
当一个人面对疾病时,对于医生和药物可以让自己恢复健康的信仰,就恰好帮助了患者恢复健康。
5
四年前,我接诊了一个抑郁症患者,女性,三十多岁,是一名医务工作者。
在具体的咨询中,我得知除了她患有抑郁症,她的儿子也有一些问题,孩子从小体弱多病,甚至是上了小学也是经常生病请假,以至于落下很多功课。
她把儿子的这种体弱多病,归结为孩子奶奶照顾不周,但是,通过咨询,我心里很清楚,她家宝贝的身体更多的是跟她有关。
咨询中,我了解到,她天天上班,加上自己身体不好,所以一般不带孩子,即使偶尔陪孩子,也是动辄打骂,因为她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总觉得看到孩子就心烦。
但是,在她偶尔情绪还好的时候,她也会内疚,觉得对不起孩子,尤其是孩子生病的时候,她的内疚更加深,有时会特意请假陪孩子一下,尽量温柔一点对孩子。
她自己也说,每当这个时候,孩子会特别开心,会粘着她不让她走,但是,她坚持不了多久,就还是想逃走,不想继续看到儿子。
6
随着咨询的进行,她的病情恢复的越来越好,慢慢的,她发现她的儿子竟真如我所说,身体也在慢慢变好,因为生病的次数在减少,精神看着也好了很多。
她很好奇,这是为什么?
我告诉她,其实,孩子之所以生病,是因为他想通过这种方式获得母爱。
在孩子的生活中,他无意中发现,当他生病的时候,妈妈就会多关心自己一点,就会对自己多笑笑,多抱抱,于是,他不知不觉地就通过不断的生病来获得自己想要的这一切。
虽然,孩子很小,自己都说不清楚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做?这样做会得到什么?但是他的潜意识却会告诉他,他怎么做才会让自己高兴,而全然不管这种方式是对还是错?
因为,对一个孩子而言,妈妈的爱胜过一切!
她听了之后,回想从治疗以来,孩子的变化,以及她自己的变化,她告诉我,她终于明白了最初我跟她说的那句话:你好了,孩子也会好。
7
其实,她的抑郁症之所以会好,是因为在不断的咨询中,她慢慢地相信,她一定会好起来的,她信任我,同时在咨询中,也学会了信任她自己。
这份信任,给了她自己力量,让她向着阳光不断前进,不管前面的路有多难走,她始终都相信,她可以走过去,所以她慢慢的就好了。
而孩子呢?随着妈妈意识到之前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的问题,督促自己不断改进,孩子也越来越相信妈妈是爱着自己的,自己也是值得妈妈爱的,他无需通过生病这件事来获得妈妈的爱,所以孩子也就在不知不觉间越来越健康了,不仅是生理上,心理上更是!
弗洛依德曾经说过:“童年充分享受母爱的人一生都自信”,但愿我们每个人的孩子都是如此!
信仰的力量是伟大的,但信仰不是一种学问,而是一种行为,它只有在被实践的时候,才会有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