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南开大学花非花诗集散文随笔
《融汇古今卓然有成——开拓古诗词现代观的叶嘉莹教授》有知有得,与

《融汇古今卓然有成——开拓古诗词现代观的叶嘉莹教授》有知有得,与

作者: 我心飞扬3666 | 来源:发表于2017-01-25 13:07 被阅读52次

    《融汇古今卓然有成——开拓古诗词现代观的叶嘉莹教授》有知有得,与朋友共享:

       叶嘉莹,1924年生于北京,现任南开大学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

       叶嘉莹,十七岁考入辅仁大学,受业于诗词名师顾随先生。她一生才情纵横,虽历经磨难与不白之冤,却始终视诗词为“民族生存延续的命脉”,先后执教于台湾大学、密州大学、哈佛大学,在百家讲坛等用诗词度人无数。

         多年前就曾在电视画面中看到过一位穿着雅致旗袍、气宇高华的老师,讲解《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之句。她把那一逝不返、有去无还的离别哀怨和惊觉岁月无常、年华老去,所有相待的期望都将落空的惊惧伤痛,还有当悲苦挫伤之时,若能强自勉力,即使失败也令人尊敬的奋发,说得叫人不得不再思量古老诗词中蕴含的真谛。她就是叶嘉莹教授。

        世人往往看到女词人风华的一面,却很少去探究这风光背后隐藏着多少人生血泪。

         叶嘉莹的故园,称得上词人的精神家园。这座旧时的庭院,孕育了她最初对这个世界的感知。在那里,她留下了儿时美好的记忆,同时也打开了与古诗词共感遥契的心灵之窗。在那里,物我想通,境心合一,达到了内在生命与外在世界相生相成的理想状态。

         但造化的无常,亦在冥冥之中把叶嘉莹推向人生的波涛,以成就其词学的博大境界。叶嘉莹所经历的苦难,有历史的,也有个人的。

         叶嘉莹在1948年底随丈夫抵台之后,仅仅度过了一年家常生活,便于次年12月25日凌晨,被军警闯入家门,带走了她的先生赵钟荪。半年之后,她自己也因1950年6月的彰化女中校长案件而遭关押,与她同时赴监的还有出生不满一年的女儿。此后她虽然被无罪释放,但教职被开除,宿舍被没收,原本就在动荡之中的生活,从此陷入了难熬的长夜。

          叶嘉莹在困苦之际,做诗抒怀:

           “转蓬辞故土,离乱断乡根。

           已叹身无托,翻惊祸有门。

           覆盆天莫问,落井世谁援。

            剩抚怀中女,深宵忍泪吞。”

         坎坷的生命在1976年复临风浪,那年3月24日大女儿言言和女婿永廷竟因车祸同时罹难。她呼天肠断日日哭之:

           “哭母髻年满战尘,哭爷剩作转蓬身。

          谁知百劫余生日,更哭明珠掌上珍。”

          学生亲朋都为她落泪担忧,真如她诗中所说:

           “平生几度有颜开,风雨逼人一世来。”

          种种患难,折磨着天才词人敏感的内心。令人揪心的是,她将如何度过这种种困厄?

       有没有借助宗教的力量平抚心情?

         孔子“敬鬼神而远之,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的观念,深深影响了她:现世做人是很重要的。

         流连于佛家、基督之间,她相信,所有宗教和古典诗词都能给人智慧,都能使人开悟。

          她说:“我一生命运多舛,历经许多挫折苦难,至今还活得很好,可以说是古典诗词给我的精神力量,多读自能学习这种坚韧的痛苦承受力,能持守,还能转化提升生命质量。”

         叶教授博览古今,融贯中西,含英咀华,冥心雇主,以深沉之思,发新创之见,评论诗歌,独造精微,自成体系。其著作有《迦陵谈诗》《迦陵谈词》《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等20多部。

          她自己曾简述研读态度和写作方式之转变:从主观都客观,从感性到知性,从欣赏到理论,从为己到为人。对诗歌的评赏以感性为主,结合三种知性倾向:一、传记的,对作者的认识;二、史观的,对文学史的认知;三、现代的,对西方现代理论的认知。她的性格一向有两点特色:主诚和认真。

          她不敢人云亦云地作欺人自欺之言,一定要诚实地写出自己的真正感受,可能也因此,使她无意中探触到了在诗歌中这种感发素质的重要性,及感发之生命在本质方面的细微差别;又为认真的缘故,不敢马虎偷懒,一定把所得感受的因缘经过,甚至心灵意念的活动线索,都明白交代。

          她深受传统教育影响。她的写作以自己要表达的情思意念为主,并无先入为主的理论在心;对与中国传统不合者提出异议,如她依然坚持作者之为人与生平对诗歌的创作和欣赏有极为重要的关系,而对提出泯除作者个性及作者愿意的谬论不肯苟同。因中西诗歌的范畴和写作之传统原就不同,西方诗歌兼指史诗与戏剧,与中国诗词的言志抒情不一样。

         叶教授论词尤其独到,将词分为三种类型:歌辞之词,以晚唐五代北宋诸家为主;诗化之词,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赋化之词,从周邦彦开始,以南宋姜夔、吴文英、王沂孙等人为代表,自成一个词学体系,突破过去“婉约派”“豪放派”的二分法。

        她在专书和论文中多次探讨,对她启迪影响的王国维先生,觉得静安先生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是第一个尝试采纳以西方适应的新观念、融合纳入中国旧传统文学的精神生命的先进人物,他的《人间词话》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但《人间词话》受体式之限,模糊了系统性。所以她就将其缺乏体系的一些散漫概念,加以组织和理论化的拓展:境界之产生全赖感觉之体验,与西方哲学中现象学派重视意识对客体之经验,极为相近。

         叶教授注重“意识批评”理论,认为越是伟大的作者,表现于作品中的意识越有固定样式,如杜甫在诗篇中流露的是他终生忠爱缠绵的志意,看见花开写“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登岳阳楼则写“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像屈原、陶渊明,甚至词中的苏轼、辛弃疾都各有意识形态的一种特殊的样式。

    结合女性主义文论,叶教授解析中国最早的文人词集《花间集》,她认为男性作者以女性口吻写词,无意中表现出了“双性人格”。“花间词”的美就源于这种男性心灵中的女性化婉约纤柔;语言的跳跃性、感性化,逻辑上的不连贯性,正是女性主义批评所提的女性语言特点。

    经由岁月,她平和内敛,热诚亲切,声韵悠扬。听过她讲课的学生,除能忆起蓬勃人满的讲堂,也对她那清丽的容颜和典雅的衣着难以忘怀,不觉想到她那首由发型谈起的诗:

    “前日如尾长,昨日如云乱。今日髻高梳。三日三改变,游戏在人间。   装束如爨演 ,岂意相识人,见我多惊叹,本真在一心,外此皆虚玩。佛相三十二,一一无非幻。若向幻中寻,相逢徒觌面。”

    叶嘉莹教授一生中,她做学生时,老师喜欢;做老师时,学生喜欢。

    朋友们,还等什么,一同走进叶嘉莹的世界,让古典诗词与生命共舞!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融汇古今卓然有成——开拓古诗词现代观的叶嘉莹教授》有知有得,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dbti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