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学生寒假生活与学期初生活重建”的实践与思考

“学生寒假生活与学期初生活重建”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 滴水湖畔 | 来源:发表于2019-02-06 21:52 被阅读0次

    “学生寒假生活与学期初生活重建”的实践与思考

    ——读《在教育的空隙开展教育研究》有感(第1稿)

    “因为喜欢,所以成全。”自从2017年2月2日,加入“寒假生活与学期初生活重建”项目研究至今,一直走在“喜欢”的路上,那么多来自天南海北的志同道合者,在微信平台和论坛活动中交流、切磋、支持、鼓励、启发、帮助,打开了教育领域的新视野,确定了教育研究的新方向,拥有了专业发展的新动力,成全了教育科研的新乐趣。

    一、了解“你好,寒假!学生寒假生活与学期初生活重建”项目研究的推进过程

    2016年1月,以江苏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小学为基地,以当时的六(8)班同学为领导者,启动了全校性的寒假生活与学期初生活变革研究。

    2016年9月5日-6日,在江苏常州主办了“学生寒假生活与学期初生活重建”全国现场研讨会。这是以参加“新基础教育”实验的9所学校为主体,在上海、常州、厦门、深圳、青岛等地开展的一次协同研究。该研究积累了一定的研究经验和相关学术成果,并开始在海峡两岸的比较研究方面起步。

    2016年11月-2017年3月,华师大“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和救助儿童会共同发起“你好,寒假!”项目研究活动,聚焦学生寒假生活与学期初生活重建。该项目于2016年11月19日,建立“2017寒假生活与学期初生活研究”微信群;2016年12月16日,召开小型启动会。全国陆续加入这一项目组的学校有98所。

    2017年3月12日-13日,在华师大召开“你好,寒假!”学生寒假生活和学期初生活重建研究全国论坛。

    2018年9月11日,在浙江武义召开2018“你好,暑假!”项目研究成果交流会暨武义精英班主任论坛活动。

    2019年3月1日-2日,将在浙江武义举办“学习型社会建设背景下的寒假学习共生体”研讨会。

    ……

    短短三年时间,“学生寒假生活与学期初生活重建研究”在项目发起、理论创造、实践研究和成果交流中,在教育学的知识创生、积淀、传播和转化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来自全国各地的参与研究学校、研究主体,通过互联网+微信平台互动和参与不同主题的项目研讨会,积极投入其中,为终身教育的微观领域实现这一教育变革的新空间,为“学生寒假生活与学期初生活重建研究”,做出积极有意义的新贡献。

    二、细读《“你好,寒假!”学生寒假生活与学期初生活重建》之《在教育的空隙开展教育研究》的学习与思考

    本章聚焦教育研究的对象、过程与结果,针对当前的教育观,探讨回归本源、追求扎根式教育研究的可能,探讨基于实践变革的教育学知识创生、积累、转化与传播的价值与可能。

    第一节 教育研究对象选取与对其特殊性的认识

    相对于终身教育体系而言,寒假生活与学期初生活重建研究是个微观领域,有着具体的时空边界,有着几乎所有学生、教师、家长的体验,有着之前许多年的习惯做法与内容。

    广东深圳的陈才英老师在概括“布置自上而下”“内容单调、形式单一”“教师没有指导”“寒假生活与学期初生活割裂”“评价止于形式”五点之后总结道:“总之,之前学生的寒假生活,由于寒假作业的布置自上而下,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真实需求,内容相对单调、形式相对单一,教师对学生寒假作业的完成缺乏指导,缺乏动态生成资源的捕捉,对于寒假作业的评价止于形式,学生寒假生活与学期初学校教育教学生活是割裂的,没有充分挖掘、整合和发挥广阔的学生寒假生活的教育资源和价值。”

    研究对象选取:

    1、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的寒假生活研究

    2、寒假生活中的隔代教育研究

    3、寒假中的班级、学校文化发展研究

    ……

    学生寒假生活与学期初生活重建研究的意义:

    中国的教育研究者,更需要关注中国本土的教育问题,关注具有中国性的教育存在。同样是暑假或寒假,中国学生、家长、教师的参与方式不同于欧美发达国家,甚至中国大陆的状态与台湾地区也有较明显的差异。

    国外学者提出:我们国家的暑假就是假期,就是学生自由享受假期的时间,你们中国为什么还要布置作业?来自罗马的学者主动提出:西方不是一直在研究暑假中的学生发展倒退或损失吗?

    扎根在中国文化与社会情境中的研究,是体现中国个性的研究,是创生具有世界贡献的中国研究成果的研究。教育研究者可以关注政策的导向,但政策问题同样源自教育实践。这就引导着我们扎根在中国教育生活之中,寻找教育研究的选题,确立教育研究的方向。

    第二节 教育研究过程回归基于复杂性的方法论

    一、教育研究的起点是教育敏感,并在相互唤醒中清晰主题

    (一)真正的研究源于敏感:发现问题、发现研究资源、发现研究空间,同时预期其研究结果,透析其研究价值。把研究方案中所针对的问题、追求的理想、开展研究的策略,通过一个合作性的教育研究项目得以持续不断地开展研究。

    (二)在相互唤醒中清晰主题:

    发起者在项目启动之初,对于寒假与学期初生活的改革研究的理解:

    1、寒假生活对于学生、家长与教师而言,是否具有终身教育的内涵?

    2、学生原有的寒假生活质量如何?家长和学生的体验与认识是怎样的?

    3、中国学生司空见惯的寒假作业,其布置或策划过程是否有学生与家长的参与?

    4、学生寒假作业完成过程是否有学生之间的合作、家长的共同学习、社会性与自然性资源的充分开发、人与社区生活的积极互动?

    5、“互联网+”是否在寒假生活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6、在新学期之际,教师、家长和学生是否充分重视并开发了假期的宝贵资源、重建了学校的学期初生活?

    7、学生的寒假生活及学期初生活,是否在推动学校教育整体节律的形成与优化?

    8、学生寒假生活及学期初生活研究,是否促成了学校、家庭、社区的合作,乃至于社会教育力的提升?

    9、对学生的寒假生活及学期初生活的敏感、反思、重建,对于教师是否具有充分的专业发展意义?

    在项目研究推进的过程中,作为教育主体,对于寒假生活和学期初生活重建的几点思考:

    1、推进这项教育变革前后,学生的寒假生活和学期初生活有什么不一样?

    2、多主体参与、多时空交织、多力量投入,对于“你好,寒假!”中学生的阶段性成长发展意义何在?

    3、教育主体对于寒假生活和学期初生活中的人际互动、资源开发、重建研究,有着怎样的创生、积淀、传播和转化?

    4、这一研究项目对于推动学校教育的整体节律,乃至于社会教育力的提升有哪些学术性贡献?

    5、教师在教育空隙中的投入,能否通过教育敏感、反思、重建,继而转化成教师的专业成长智慧?

    6、学生、家长、教师、社会人士之间的合作互动,能否转化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力、成长力、发展力?

    7、这项全国联盟式的教育变革在中华大地上掀起了怎样的教育波澜,后续的教育变革研究将会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

    8、“网络时代,不出家门,知晓天下事;现代教育,参与变革,实践中创生。”这项教育变革,对于“第四教育世界”的中国个性和世界贡献,其理论创造和实践研究集中落在哪几个点位上?

    二、教育研究需要理性与情感的交融

    教育研究是人投入其中的研究,也是针对人的研究。这需要有自觉的伦理关怀,科学的方法和过程。研究中的喜悦,研究者的向往,研究过程的酸甜苦辣等体验,是保障研究进行的基础性力量。如果没有最初对学生发展的向往,对合作研究的好奇,对自己发展的追求,就不会有项目研究过程中真正的投入。在研究过程中,丰富多元的关系,进一步促使更多积极情感的发生。学生和家长的变化,研究共同体内部的强大推动力、互相支持欣赏、好奇追问质疑等,形成了强大的情感磁场,激励和推动着研究的进行。

    研究是以理性为核心特征的。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实现诸多方法的使用、认识的清晰、思维的深化。

    在策划阶段,为了要促成学生和家长的参与,使用问卷调查、访谈、材料分析等方法。作为教育主体,反思在这次“寒假生活与学期初生活重建”研究中的不顺畅、不如意,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学生处于初中阶段将要面临升学的关键时期,对于学习成绩的追求明显高于对于生活体验的需求;

    2、家长的互动参与,因为孩子的升学、自身的工作、生活的琐事造成或多或少的焦虑情绪和压力,所以建议和希望居多,行动和投入偏少。

    3、老师在学校工作之余,投入问卷调查、访谈、材料分析的时间和精力偏少,组织学生讨论、反思、策划的环节缺失,导致活动设想与实际行动之间存在断层。

    4、“寒假生活与学期初生活重建”需要聚焦主题,“天女散花”式的活动设想与学生内在需求、时间分配之间产生冲突,他们只能在学习、生活和活动中做出选择。

    5、外在的信息资源补给不足,惯性的常态研究仍在发挥作用,没有充分挖掘学生、家长、教师、社会人士的人力资源,学校、社区、社会、自然的物质与精神资源,在“多力共驱、多环交融、多学共进”方面存在问题。

    基于“教育空隙”的新名词,联系项目研究的过程推进,在“教育空隙”中寻求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家校合作互动、社会教育力提升等,其教育变革研究的高度、宽度、深度、难度需要客观审视和积极面对。

    三、教育研究的本质是教育创造

    首先,是具体的学校、地区和群体的教育创造。

    其次,是教育学的知识创生、积淀、传播和转化。

    最后,是过程意义上对教育研究的一次实验。

    “你好,寒假!”学生寒假生活与学期初生活重建研究的独特性是什么?

    在寒假生活进行过程中,全国各地的教师开展着对话,有关研究中的学生立场学生驱动学生生活素养财经素养培养等价值追求,学生团队合作家长作为合作者等一系列的思想理念,在不断生成并影响着参与者,促使各主体之间相互启发。发起方也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将相关研究具体化、清晰化、深化、系统化,进而导向项目研究后期的成果汇总与现场研讨会的策划、系列性调研活动的开展。

    三、参加“你好,寒假!学生寒假生活与学期初生活重建”项目研究的实践与思考

    随着“你好,寒假!学生寒假生活与学期初生活重建”项目研究的进一步推进,本人所体悟到的这一教育变革与教育研究的价值在于:

    一、促成学生的素养发展

    1、学生自主性、自律意识的提高。

    2、学生在群体活动中的合作与组织能力得到改善。

    3、学生行走于自然、社会中的发现与体验丰富多彩。

    4、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技能与知识提升。

    5、学生的个性发展与社会性发展。

    6、学生领导力的发展、学习力的进步。

    7、学生存在感的体悟、成长感的提升。

    8、学生生活素养、财经素养的提升。

    9、学生社会交往、综合融通能力的提升。

    10、学生交流互动性、社会公民意识增强。

    11、学生主体意识、思维能力、合作精神明显提高。

    12、学生对自然、社会、文化的理解与体悟不断增强。

    ……

    二、促成家长和教师的发展

    1、家长的“成事·成人”教育意识觉醒。

    2、家长的家校合作意识提高。

    3、家长的资源开发意识增强。

    4、家长的引导力、学习力得到有效提升。

    5、教师的资源开发和整合意识不断加强。

    6、教师的“互联网+”信息技术能力明显提高。

    7、教师合作边际不断扩展和延伸。

    8、教师新的研究视角不断出现。

    9、教师的班级文化引领意识增强。

    10、教师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不断改进。

    11、教师从事教育研究的情感性和科学性融合提升。

    12、教师扎根教育研究、回归教育本源意识增强。

    ……

    三、促进教育改革的实现

    1、学生寒假生活与学期初生活重建的调查、策划、组织、实施、评价、反思,呈现出教育过程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2、教育过程中的学生立场、动态生成、系统思考、多主体合作等,形成学生寒假生活与学期初生活重建的教育理念和研究方法。

    3、作为推动学校、家庭、社区教育改革的支点,进而促进社会教育力的提升。

    4、促进相关主体终身教育意识与能力的发展,促进生命、生存、生活质量的整体提升。

    5、体现学生在生命成长中的长程性,教师在实践研究中的情感性和科学性,“第四教育世界”在学期和假期教育衔接上的长效性。

    ……

    本人参与了其中两年的实践与研究,因此能充分感受到“学生寒假生活与学期初生活重建”群体合作研究的魅力和教育科学研究的价值所在。在教育变革的新空间中,寻求自我突破的新机会,寻找学生发展的新样态,寻觅教育回归的新途径,寻思教育变革的新意蕴。因为喜欢,所以成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生寒假生活与学期初生活重建”的实践与思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ddvs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