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竞争
摘要
- 是呢,我捡到了,拿过来,模仿着,学着用,知道这个学习能力成为自己的一部分。
- 一个有个性的优秀运动员,首先应该表现出鲜明的独立性和强烈的自觉性。
- 一切确定能被量化的能力,人们通常不会错误估计,甚至不需要估计,不是吗?
- 如愿把别人比下去倒也还好,比不过就很痛苦,因为那就意味着说自己被比下去了,那是个真真切切落实到自己身上的不幸。
- 不论是生活还是写作,我都会时不时拿出已经掌握的概念,看看是否还能用在其他领域。
- 跨界成本越大,越有可能获得极大的利润。
- 阅读的目的并不是比谁量大,比的是谁能因此改变生活,脱离运用的读书都是对自己耍流氓,都是侮辱自己的智商。
- 想弄明白一样东西是什么,首先要弄清楚它不是什么。
- 凡是苦逼坚持,苦逼努力的事就注定完成不了。
文章逻辑
- 用妹夫的收入说明比较是难以获得幸福的,要爬出这个坑。
- 被量化才能更加客观,提出成长的过程就是把别人比下去,用十几年都是第二名的银牌得主说明死磕一个维度不一定是好的策略,带出还有多维度的更好的策略。
- 并用郎平和李宁进步说明他们之所以有别于其他世界冠军被人记住,就是有多维度打造自己。
- 进一步说明多维度打造自己一个人可以是一个团队。
- 用自己的例子说明自己如何是多维度打造自己的。比特币,乔布斯。
- 跨界越难效果越好。
- 最后说明必须得有一个维度突出,才能带动其他维度发挥巨大效果。
用于一句话概括
对于我自己来说,我必须在运动和英语上打造出突出的维度,然后通过不断有精度有输出的阅读学习理财,概率论,心理学,经济学并最终被自己所用。
元认知能力
摘要
- 注意力才是最宝贵的财富;
- 付费其实是花钱捡便宜;
- 百分之百的安全感可能是最大的枷锁;
- 活在未来才可能遇见财富;
- 自己先成为贵人才能不断遇到更多的贵人。
- 很可能1%之后就是落后。
- 为自己打造多维度的竞争力才是出路;
- 元认知能力:对自己的思考过程的认知和理解。
- 他们在读书的时候,他们读到的不仅仅是文字以及文字所阐述的道理,他们更多注意到的是作者的“思考方式”,作者的“思考方式”与自己的“思考方式”之间的不同,以及,若是作者的“思考方式”有可取之处的话,自己的“思考方式”要做出哪些调整?于是,一本概率论读完,大多数人就是考个试也不一定能及格,而另外极少数人却成了科学家——因为他们改良了自己的思考方式,从此可以“像一个科学家一样思考”。。。。。。
- 他们不仅在读书的时候如此,上学的时候(“读书”与“上学”并非同一个概念),大多数人只不过是在为了应付考试而疲于奔命,他们却学会了如何学习;在工作到额时候,大多数人只不过是在为了应付老板的任务而疲于奔命,他们却学会了如何有效地工作,如何有效地领导,如何有效地创造真正的价值.....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大多数人都是在自说自话的时候,他们却可以成为“认真的聆听者”————这是有效沟通的前提。
- 你的财富创造能力取决于你能给别人创造多少真正的价值。你的创造,只有你自己觉得有价值的话,是几乎没有什么意义的,要有他人也认为有价值才可以,并且,“他人”的人数越多越好,“他人”人数越多,你的创造价值越高。
- 当你在思考的时候,你能意识到自己在思考,进一步还能意识到自己在思考什么,又进一步还能判断自己的思考方式,思考结果是否正确,更进一步还能纠自己错误的思考方式或者结果。
- 被认为情商差的人,本质上来看,其实就是无法正确理解他人的感受,而无法正确理解他人的感受其实来自于元认知的欠缺。
- 对着镜子给自己动手术。
- 所有投资都必须在事前写出投资逻辑,投资依据,并根据不同涨跌设定一个应对策略,否则一律不能进行操作。
-深入思考不只是时长的问题,而是要对同一个问题进行不同层次和不同维度的思考。 - 这就像每次跑步的时候都会很累,甚至痛苦。
- 平台期:神经元的建立到稳定期间,还需经历一个所谓的“平台期”,在这个“平台期”里,进行大量的训练并不能看到明显地进步,但你的大脑里的神经元细胞,仍在不断地巩固原有的联系,直至突破,才会有量到质的变化。
- 刻意练习的最好方式就是:在一定量的输入基础上(前期的初步积累)不断地输出(再倒逼输入)。
- 认知心理学
- 大多数人其实并不了解自己的思考过程,思考原理,思考方式;更是因为大多数人从未认真审视过自己的思考结果是否确实正确合理。
逻辑结构
- 直接抛出元认知的概念
- 用多个例子说明元认知的体验
- 元认知的重要性和我们的教育体系从来不教。
- 要升级元认知
- 举例情商和智商说明其实就是元认知强。
- 要用文字记录自己的元认知
- 元认知改变的思考方式。
一句话概括
刻意练习的最好方式就是:在一定量的输入基础上(前期的初步积累)不断地输出(再倒逼输入)。这句话远远高于对元认知的理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