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摸不透的天气,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们这些贵人的到来,这几天时不时来一场雨。洗好的衣服刚刚晒出去,课还没听完呢,轰隆隆,下雨了,又赶紧收回来。这雁荡山的天气之于我,就是谜啊!好比苏氏一家之于我们。
苏家三人,唐宋八大家占了八分之三。苏轼更是神一般的存在。他写诗永远清新,不像王安石的诗偶尔才达到完美的境界。他的思路比别人清新,类比典故也比别人用得恰当。这到底怎样的家庭,能培养出这么优秀的“别人家的孩子”?
昨天提到了苏东坡的母亲,今天就说说苏东坡的父亲。
他的父亲苏洵,天性沉默寡言,他也有他的政治抱负,但是在他有生之年,并没有求得功名,衣锦还乡。只因当时科考流行华美靡丽的文风。
苏洵虽然始终未对功名死心。但是他仍然以纯粹而雅正的文体教儿子,教儿子深研史书为政之法,乃至国家盛衰隆替之道。即便他深谙科举套路,但还是一直坚持文章的淳朴风格。
这样的家庭气氛,正适于富有文学天才的青年的发育。当时流行的文风,正如现在某些充斥着好词好句的文章。这样的文章里,很难找到一两行质朴的句子,炫耀浮华的文章里构句用字各自为政,置全篇效果于不顾,写作只是为了迎合考官的口味,只是为了取得高分。这样的写作,有何意义?
而他们的坚持一定是有意义的,后来的年轻学子进京赶考之时,礼部尚书与礼部主试欧阳修,都决心发动一项改革文风运动,借着这个机会,把只耽溺于雕琢文句卖弄辞藻的华美靡丽之文的学子,全不录取。
流行不一定是好的,孔子一生颠沛流离,现在被人尊称为万世师表;梵高生前穷困潦倒,死后作品已跻身于全球最著名最珍贵的艺术作品的行列......
或许我们不需要像他们这么伟大,但是如果你认为正确的事情,坚持做下去吧,德不孤必有邻,时间会给我们答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