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感叹公公呢?只因公公的一生太过短暂,还没来得及享受天伦之乐就撒手人寰了,公公走的时候才五十三岁。三个子女除了老大出了嫁,成了家,下面两个小的都没交待。公公这是走得有多急呀!
说起公公的离世,婆婆是一肚子的苦水。
往年公公住单身宿舍,婆婆在老家和老太太住一起。寄回来的钱老太太一手掌管,婆婆手里一个子儿也落不着,连钱的面都见不到。于是婆婆和公公商量着,分两次邮寄才解决这一难题。
一个屋里住,一口锅里食,婆婆和老太太却吃着两样饭食,婆家人:老太太、姑子、叔子吃白面馒头,婆婆和她女儿则吃窝窝头。有一次,婆婆实在是气不过,故意拿了两个白面馒头和女儿啃起来,乖乖隆滴隆,这下篓子捅大了。老太太筷子一扔又哭又闹,又是告状的,好不热闹。
在老家要种地挣工分,不得已生了第二个女儿给老太太带,谁知最后的结果是,下着大雨她老人家在屋里跟别人唠嗑,孩子掉到塘里淹死了。从那以后,婆婆就是再怎么难,也不指望老太太给她带孩子了,真的是怕了。
因着婆媳矛盾和在老家的辛苦,没过几年公公就把婆婆接到武汉来了。之前是计划经济什么都要票,米、面、油、蛋、豆制品乃至布匹等等,那都不是有钱就能买得到的。况且儿多母苦,手上也没什么钱。一人挣钱,五张嘴吃喝,三孩子两大人。寻了个偏僻的地方租住,租金便宜呀;又给婆婆找了个零时工做起来,才算是慢慢地熬过了那段艰难岁月。
后来,武钢建立了北湖农场才真正解了职工们的后顾之忧。家属们的居住和长期工作的问题得以解决。有了固定的住所,公公为了尽孝,把老太太接过来住些日子。白天,公公婆婆上班,孩子们都去上学,老太太一个人在家里头。跟她交代了,米、油、面在哪儿,炉子怎么用,人家不予理会。孩子们中午放学回来,蹬着板凳炒剩饭吃,给她添一碗,再急急忙忙去上学。
炒的剩饭比较硬,老太太吃了闹肚子,公公只好叫大女儿抽空买点药给奶奶吃,大孙女照着说明给老太太嘱咐怎么服用。谁曾想,家人一走,老太太拿着药瓶左邻右舍地问,生怕是闹药,这都是亲生的还能害她不成?
一天,笼子里的小鸡娃死了,隔壁邻居好心提醒,让老太太用火钳夹出来,免得臭了。人家一句话回:我不管,等**她妈回来弄。敢情老太太是专门来享福滴,哪管这些闲事呢?正是因为老太太是个酱油瓶子倒了都不扶的人,在她年轻力壮的时候也不尽职尽责帮衬着带带孙子孙女儿,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所以媳妇们对她意见都很大。到老了,无人欢喜。
老太太年龄大了,长期在这住心里不踏实,怕哪天歪在这里了。说实话,老人们觉得老家才是家,是根。住了些时日吵着闹着要回去,公公只好请假把老太太又送回去了,每月按时寄些生活费,让弟弟弟媳帮忙照看着。当然,老太太在老家过得并不好,俗话说:你做初一我做十五。老太太之前的所作所为为她的老年生活埋下了祸根,所以回去后,三天两头发电报来“谎报军情”说:娘死了。来来回回搞了几次“狼来了”,最后一次终于是真正安息了。
公公带着老二,也就是我小姑子匆匆忙忙赶回了老家,给老太太处理后事。车途劳顿又加上伤心过度,高血压引发脑溢血,没救过来,也随他娘去了。听到这个噩耗,婆婆是哭都没有眼泪,她说:他娘走了,孝顺的儿也下去服伺她去了。
至此,公公短暂的一生划上了句号。带着那么多没来得及,那么多放心不下,不甘心地草草走了。
婆婆说:他去享福去了。这种福谁又愿意早享呢?好死不如赖活着呀!
媳妇背上背个锣,到处说婆婆;婆婆背上背个鼓,到处说媳妇。婆媳婆媳世间之难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