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更于我而言,它就像中国传统建筑一样,一幢华美的房子,有很多的元素构成,而我日更,不断地输出,心里藏着一个作家的梦想,虽然一再降低自己的期待值,但是创作还是要继续的,万一梦想实现了呢?
日更创造更多可能。经常写日更,会常去思考写什么主题,所以根本就不会去定位自己的创作,只要有兴趣写,然后归纳好思路,大纲一想出来了,就开始码字。
因此日更越久,自己尝试的领域就越多,创造出很多可能性。比如我不太懂某个自然想象,为了写那种干货实用的文,就会去搜集资料和有关文字,然后根据自己所需,和想要表达的内容,将他们按照自己逻辑思维去重新排列组合,这样自己领会的东西就会越来越多,整个知识面也会得到拓宽。

日更锻炼写作思维。因为有个作家的梦想,自己对文章要求就会有,持久日更,锻炼自己总分总、总分、分总等写作思维,日子久了,熟能生巧,以后的作品就会很有逻辑感,即使散文也有一种内在的逻辑在,如此才好让人看懂,也增加了作品的可阅读性。
做事情如果有了一种“惯性思维”,那么就会事半功倍,就像鱼儿得水,在内容和主题确定前提下,我们写作的时候也会变得轻松快顺畅很多。
而且词句也会变得简练,内在的逻辑性也会有,紧扣主题,这种写作的“潜意识”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创作的本能,这会让你在其他方面的书面表达上有所优势。

日更让人主动学习。日更时间久了,终有“江郎才尽”时,所以为了能够让这个时候来的晚些,我们可以去学习,这个学习不仅是书籍上,还要贴近自然界,甚至于身边的社会环境,都是可以进行素材“采风”的。
我有时更喜欢的去倾听别人的聊天,去观察自己的生活环境,它们正发生的改变,用心去体会世间的美好,不能一直效仿“秀才不出门”,虽然信息也很重要,但是信息于你总是存在时空上的差异,而在身边的即时发生的事情更好去描述。
尽量“行万里路”,这样心里得诗意便有了实景可以寄托呈现,感悟诗歌的哲理,体会生命的自然感,写作有时候能慰心,是因为我们去真实的对待自己了,从自己出发,才能发掘更多的可能,从而壮实其“文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