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学习:快速变强四步法》
王专
81个笔记
第三章 系统思维:摆脱碎片化学习,打通你的成长“任督二脉”
>> 第三章 系统思维:摆脱碎片化学习,打通你的成长“任督二脉”
>> 如何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
>> 画体系:对于一个主题,尝试构建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画出体系图能让我们看见自己的知识体系,看得见才更有机会发现问题,不断完善。
>> 写系列文章:画出体系后,可以尝试写出系列文章,这些文章就是我们最后形成的观点。系列文章会让我们的思考变得整体性更强,是体系图的延伸。
>> 优化文章的观点和表达:通过优化文章来进一步优化自己的认知和思考,实现思考的不断精进。
>> 这非常有必要,因为精良的内容代表精良的思考,而且优秀的表达、清晰的表达能帮助我们在实践应用模块做得更好
>> 成功需要一个人的意愿、能力及环境全部到位。对于雷军来说,成功的意愿和能力全部具备,唯独要关注的就是环境,也就是“大势”。顺势而为,以他们的战斗力想不成功都难。
>> 所以无论看过多少内容,都不要把任何一个人当成自己的“人生导师”,你的人生导师就是你自己。认真分析自身,认真分析自己周围的环境,慢慢搭建适合自己的体系,做到这一点,你就是自己的老师。
>> 建立属于自己的体系,才能过好属于自己的人生。
>> 你的人生不能追着别人的体系跑
>> 用多个主题式学习来建立体系
>> 同时要注意到,为了构建这个体系,我进行了专门的主题式学习,但是我进行的主题式学习有好几个,而不是单独研究“成长”这一个话题。我分别进行了“知行合一”的主题式学习、“如何读书”的主题式学习、“如何写作”的主题式学习、“如何搜索”的主题式学习等等,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 卡片是对别人体系进行解构后的产物,是一块块砖,整合好就能建造一栋建筑。
>> 思维导图结构与流程图结构的体系模型
>> 思维导图结构的知识体系
第一种常见的体系是用思维导图绘制的。(见图3-2)
图3-2 思维导图结构的知识体系
思维导图体系特别像一个横着放的“金字塔结构”,本质上是一种分类逻辑。
>> 思维导图体系的逻辑是把问题进行分解,然后逐个击破。
>> 公司1:把公司拆分为业务板块和职能板块。(见图3-3)
这个公司的逻辑是业务部门做好业务,其他部门做好支持,大家相互配合,相互制衡。这是一种经典逻辑。
>> 公司2:分成事业部和大职能板块,事业部里有自己的职能板块。
>> 公司3:分成前台业务和中台赋能两个大的板块。
>> 三种思维导图是三种管理结构,背后是大家做事方法论的不同。
>> 流程图结构的知识体系
>> 思维导图是大部分人建立体系时使用的思考方式,但这个思考方式也有非常大的局限性。这种方式罗列了各个要素,但是并没有清楚说明这些要素彼此之间的关系,而我们知道万物是彼此联系、互相影响的。忽略了这种关系,我们对于事情的还原就可能失真。
>> 第二种体系不是用思维导图软件画的,而是要用流程图软件来画。
>> 我们不但要说明体系中都有什么,还要标注它们之间的影响关系。事物之间的关系不再像思维导图那样只有左右关系和上下关系,还可能会有先后顺序、因果关系、促进关系、遏制关系、延后影响等。
>> 有时间也可以多看看关于系统思考和流程设计的书籍。这两方面的知识都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元素及其关系。学会之后,搭建体系的能力就会更强。
>> 体系是修改出来的
>> 好的体系是慢慢修改出来的。
>> 有三种修改体系的方法。
>> 方法1:有了体系还要继续整理卡片。
>> 方法2:运用体系,并进行修改。
>> 方法3:暂时搁置,过一段时间重看。
>> 写作就是思考
>> 从“思考”的角度来看,“卡片写作”更多是灵感的摘录,散点思考记录,是初级思考;而“画体系+写系列文章”可以构成更完善的认知,更有逻辑,是深度思考。
>> 要想把系列文章写好,要关注以下两个方面:观点价值和讲述方式。
>> 如何让自己的观点更有价值
>> 观点是世界的屏幕。人们看到的不是这个世界,而是眼前的“屏幕”。
>> 改变了观点,即使真实的世界没变,你眼中的世界也可能已经与之前不同。
选择什么样的观点,可能就选择了什么样的世界
>> 什么样的观点不值得讲
>> 整理思考时最核心的原则是:不要浪费时间在陈词滥调上。
>> 什么是“陈词滥调”?通常指陈旧、空洞、不切实际的言论。
>> 不能为了不同而不同
>> 象限1:这里的观点和知识与常规理解不同,但同时又是正确的。
>> 象限2:与常规观点不同,但是错误的。
>> 象限3:与常规视角一样,同时是错误的。
>> 象限4:与常规视角一样,同时是正确的内容。
>> 这里有一个小技巧可以使用:通过提问来逼迫自己进行更深入的思考,避免自己分享错误或平庸的观点。
·一般人对这件事情的想法是什么?
·一般人对这件事情可能没考虑到的是什么?
·这些没考虑到的事情是否正确?
>> 寻找高价值观点的7个方法
方法1:换个角度
>> 方法2:深挖本质
>> 看得见的是现象,看不见的是规律。
>> 为了让自己更好地找到本质,可以尝试对自己提一些问题:
·这些观点是不是大部分人的第一想法?
·现在看到的事情是不是表面的现象?
·有没有不容易看到的深层原因?
·能不能找到更深层次的本质和规律?
·我找到的规律是不是能解释更多现象?
>> 方法3:正向和反向思考
>> 方法4:改变讨论范围
>> 改变讨论范围有两种策略:一种是改变时间的范围,另一种是改变空间的范围。
>> 另外一点就是改变空间的范围。我们看问题时角度可“大”可“小”,空间范围不同,则覆盖面不一样。
>> 方法5:系统思考
>> 为了强迫自己把事情看透,要学会使用因果循环图。
>> 方法6:分享现实中有用且能用的观点
>> 在写文章时要多问问自己这个简单的问题:这在现实中有用吗?能用吗?
>> 如何让自己的表达更清晰
>> 把事情讲明白的核心思路
>> A—B—C—D
这种解释模型我们称为“换一种方式解释”,专业术语是“转换表达”。既然A这种方式比较难理解,我们就换成容易理解的B、C、D方式来讲解。
>> 让表达能力稳步提升的七种武器
武器1:用通俗的语言
>> 大师擅长把高深理论说得通俗,骗子正好相反。
>> 强调用通俗的话来说,并不是说观点可以浅薄。强调的是:观点要深,表达要浅。
>> “十点读书”的创始人林少在谈“什么是优质内容”时,有一段这样的描述:它不能高冷,不能让大多数人望而却步;它不能低俗,不能只迎合人们的欲望。
>> 武器2:举例子
>> 武器3:做类比
>> 类比跟例子不同,例子是直接说明,用的是这件事自己的示例;类比是间接说明,用的是其他事情。
>> 好的类比要符合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类比的事物特别形象,好理解;
第二,类比的事情跟要讲的概念有共通点;
第三,这个共通点恰好能解释概念中比较难懂的部分。
>> 武器4:用图示
换一种方式解释的第四招:用图示。
>> 武器5:讲故事
>> 当追寻自己的内心的时候,很多事情你去做就好,当时你可能也不知道做这些事情有什么用,但是后来回望的时候,你会发现它们一点点都串起来了。
>> 武器6:旧知识
>> 换一种方式解释的第六招:旧知识。
>> 如果我们能用别人已经知道的知识来介绍新知识,整个过程就会简单轻松很多。这就是用“旧知识”讲“新知识”。
>> 武器7:讲清“为什么”
>> 让书面表达清晰的三个方法
方法1:精简内容
>> 总结一下,有三个删除项:
·文章里,删除不必要的段落。
·段落里,删除不必要的句子。
·句子里,删除不必要的词语。
>> 很多人认为如果自己沟通能力更强,老板就能更快接受自己的方案,领导不接受自己的方案,是因为还没听懂,要是听懂了,就接受了。但真实情况是,他可能听懂了,只是觉得那事不重要。
>> 关键对话要有目标,目标就像一根红绳,可以串起整个对话。没有目标,情绪就会占领对话。情绪会把红绳扯断,对话内容就像珠子一样散落一地。对话前,一定要思考清楚目标是什么。目标里包含你的诉求,更要把对方的诉求考虑进来。切记,切记。
>> 方法3:分段控制阅读节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