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郭秀平:历史教学能用“人造史料”吗?(四)

郭秀平:历史教学能用“人造史料”吗?(四)

作者: 大业可成 | 来源:发表于2022-09-01 00:10 被阅读0次

    第三,不利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知识与能力部分指出历史教学要“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识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历史是一门解释性学科,在史料中寻求历史事实、进行历史思维是历史学习的基本途径。历史的无穷魅力在于其包含着大量的丰富的史料与内涵,教师在教学中要提供大量的矛盾的史实,为学生营造一个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的情境,使学生对问题进行具有独立性的创造性探索,感受人文科学的研究过程的开放性和争议性,经过自己的归纳、演绎、推理、分析、解释,探究得出自己的结论。历史学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其主要功能不是在于能传授给学生什么具体工作的技术,历史学习的主要意义在于开发学生智力,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一种开放的、勇于探索的人文精神。近年来,国内外历史教学界对此都有一些探索,都强调史料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一点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上海师大李稚勇教授在研究了世界中学历史教学方法的走向后得出如下结论:“我们可以说史料教学已经成为21世纪历史教学的发展趋势。”

    历史思维是一钟独特的社会思维方式,是一种批判性思维,必须在众多矛盾的史料中努力寻求历史解释、理解的合理性,从矛盾的史料中得出自己的见解。所以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选择的史料应当有一定的复杂性和难度,使其与学生的现有能力形成一种积极的认知冲突。但真实的史料往往不能十分顺从我们的教学需要,会影响课堂的“效率”,使教学任务难以完成。于是有的教师就根据教学的需要自己编造“人造史料”。“人造史料”完全符合我们的需要,从表面上看课堂的“效率”提高了,教学任务能够顺利完成了。但“人造史料”是我们事先根据结论来编出来的,学生虽然能顺利地得出结论,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往往没有困惑、没有矛盾、没有冲突、没有起伏,不能激发思维。在长期的“顺畅”、“高效”之后,学生必然会思维疲塌、意志消退,丧失历史思维能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郭秀平:历史教学能用“人造史料”吗?(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dmrn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