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无数学子命运的高考即将拉开帷幕,而我今年没有参与高考工作。
下午感受着全校上下为高考而忙碌奔波,心里满满的感动。
看地面干干净净,看桌凳整整齐齐,祝福考生们在这三天里都取得自己想要的分数。
今天整理旧文,读到曾经心动的扬州之旅,很感动,也很懊悔,如果从那时起,就能坚持写下来,坚持读书,坚持思考,一定会比现在要好些吧。
幸福的向往
—— 一个语文老师的培训反思
文/陈海波
生活总是以一种蓦然回首的姿态,给人以柳暗花明。
于是,在人间的四月天,享受了一场蓄谋已久的邂逅,最终以一场别开生面的语文盛会,完成了一次心动的扬州之旅。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千百年来,扬州的风韵是世人深藏于心底的那一帘幽梦,幽深的巷子,如月的小桥,桨声四起的潺潺流水,青瓦灰墙的水乡人家,还有那灯火阑珊处美丽的让人心碎的姑娘......烟云花水,胭脂妖娆,曾令多少文人墨客心旌摇荡,向往如斯啊。更何况在这美丽的季节,这里将要上演一场“教的智慧——从技术走向艺术”的语文特色课堂展示研讨的盛会,对于一个从教多年的语文教师来说,怎能不心怀荡漾,活力满满?
四月十日 下午一点
阳光明媚,万里无云,天空一片欢喜。K246次列车开往扬州。
“烟花三月下扬州”,本不想说这句话的,可一出口它还是溜了出来,也许这就是扬州的天然魅力吧。一路上,蓝的天,白的云,金黄色的油菜花在阳光的妩媚下笑逐颜开,畦畦片片,星星点点,将这一路旅途装点得馨香烂漫。不知不觉近九个小时的路程在我们的无限期待与憧憬中结束了。
晚上十点,我们抵达扬州车站。
又是一个飘雨的日子,和记忆里的一样,江南的天空总是下着缠缠绵绵的雨,到处曼妙着轻柔的雨烟气息,更是平添了几分诗情画意。那细碎的雨丝在夜色的流离中,挡住了扬州城大片的艳丽和繁华,对岸翘首着的杨柳依然沐浴着城市的灯光,似乎在等待着远道而来的我们。
驱车行走在这梦幻一般的城市中,摇开车窗嗅一下,夜的风中,疲惫都带着一股甜味儿。
四月十一日 上午八点
在古色古香的田家炳中学礼堂,一场关于“特色课堂的展示研讨会”拉开了帷幕,先是开幕式,继而是全国中语会理事长苏立康教授的报告。
会议融洽得有点像家常,热闹但不张扬,隆重而又不奢侈。 如果说会议的开始我们还沉浸在热闹的虚幻景象中的话,那么苏立康教授的讲座无疑让我们渐渐地沉静了下来,甚至是更深地反思自己:自身是不是适应做语文教师?到底有没有一个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你是中国最该读书的那一群人,你读书了吗?没有丰富的知识涵养你如何体现“教的智慧”?你又怎样让你的语文课堂完成“从技术到艺术”的蜕变?
苏教授浓烈丰富的情感倾诉似乎唤醒了潜伏于我——这个基层语文老师心灵深处的人文情怀。同时我的心里也充满着深深的愧疚感,愧疚于那个十几年来,接纳我包容我的三尺讲台,愧疚于我那一届届一群群可爱的学生。
四月十一日 下午 四月十二日 上午
听课 《窗》《相见欢》《麦黄黄 杏黄黄》《饮酒》
每次从宾馆出发,我们都早早的到车上候着,早早的来到听课的现场,为的是能坐在第一排,为的是能不错过任何一个精彩的瞬间。听课的时候,我们不停地记着笔记,俯而品,仰而思,不禁深深地为上课老师所创设的课堂感动着,为他们的人格魅力震撼着。
尤其是洋思中学的刘金玉老师的《窗》。这是苏教版八年级教材,上课用的是七年级的学生。之前刘老师和学生没有任何形式的接触,但整节课上的可谓是紧张震撼,的的确确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绝大部分的学生都在刘老师的引导下不同程度的参与到课堂中来,绝大部分的学生都在刘老师的敦促下积极主动地思考着文本,然后不断地碰撞出思维与智慧的火花,继而让课堂精彩纷呈。“感悟与对话共舞,激情与智慧齐飞。”试问,这样的语文课堂之于老师,之于学生,怎能不是一种享受?!这样的课堂着实让我认识到,一个好的老师是有磁场的,这个磁场就来自于他(她)内在的个人素养,正是这种素养让课堂有着强大的张力和吸力,于是学生做到了当堂学,当堂会,当堂学会;人人学,人人会,人人学会。在这样主导思想的指引下的课堂既紧张有序又轻松愉悦。这怎能不说是从技术走向艺术的蜕变?!
自从选择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对语文有一种特殊的情感,一直觉得语文是应该优于别的学科的,因为她需要感动,需要震撼,需要心灵的泪花。正像干涸的荒野需要甘霖,寂寞的空山需要鸟鸣一样。这种感动是学生与作品的直接对话,是师生之间的心灵交融,是融作者、文本,学生、教师之情而汇的思想与灵魂的阐释。教学中的我们也曾一直在苦苦追寻着,但很多时候,平日里的我们,每天带着一帮黑压压的学生,面上对着黑板粉笔,背上压着分数,口里喊着课改,手中举着教鞭,风雨兼程一路走来,在匆匆忙忙中透支着自己的身体健康不说,课堂能算得上有技术就不错了,何谈艺术?何谈享受?
反思之下,这几节课宛若重重的一击,仿佛在瞬间让我顿悟开来:静修内功,努力提升内在的个人素养,打造属于自己的磁场。
于是,我在心里暗暗地告诉自己,回去之后,改变,提升,全力打造高效的语文艺术殿堂,力争为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铺上一层温暖纯净的底色!
四月十二日 姚卫伟主编、严华银教授的讲座
姚卫伟是《全国优秀作文选》主编,博学广识,风趣幽默。以一个学者的风范,给我们讲述如何教学生写作文,作为教师如何写论文。
姚主编从一上台就是站着开讲的,话语亲切朴实,像是在与我们对话,讲到动情处,撸撸袖子,甩掉外套,虽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每一句话、每一个事例都说到我们的心坎里。忘不了他30年前扛树的经历,忘不了他对《春天里》歌词的解析,忘不了他对给余秋雨写颁奖辞的思考,忘不了他讲述的和钱梦龙同台做报告的开场白……所有的所有,既是他个人对写作内涵的理解,也是他长达30年写作生涯的总结与升华,让我们切实领悟到了写东西要搞清楚针对性,有对象感,要注意和对方的思想对接,要建立自己明确的观点,传递有效的信息。在评价老师的论文时,姚主编语重心长地说:作为一线的语文老师一定要多写文章,以写促读,以写优读,以写形成读书的习惯和批判的精神。这样更有利于优化语文的教学。是啊,我们常常教育学生不应该这样做,不应该那样做,可是却常常忘了自己该怎样做。有点惭愧,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却不常常写文章,常常写不好文章。
听了姚主编这位智者的布道,我最大的收获就是:为了更好地站稳课堂,必须多写文章、写好文章。
严华银教授作为省课改中心主任,语言铿锵有力,义正辞严,似一面改革的旗帜。向我们阐述课改下语文老师如何教语文。
作为本次活动的组织者,对于语文,他有着太多的感悟和忠告,他说语文课一定要上的真实,不造假,确实是在教知识,长能力,生素养;他说作为语文老师,上课一定要慢下来,因为好文章要静静地读;他说语文老师一定要会阅读和写作,懂阅读和写作,这样你才知道怎么教会学生阅读写作……让我们深深地认识到:要扎扎实实上好每一节语文课,让学生的心灵因为有了语文而有了可以停靠的港湾。让我们的灵魂因为有了语文而有了栖息的场所。
虽然路漫漫其修远兮,但我们坚信自己定会上下求索。
因为精彩,所以不舍,因为珍惜,所以一直坚守到最后一刻。既非相遇的起点,亦非相遇的终点,只是这相遇的瞬间之快,来不及一声叹息。我们听的哪里是一场报告啊,这是浓缩他们一生的精华。的确,是他们让我们前进的坐标又得到了新的校正;是他们让我们教育的智慧又得到了新的启迪;是他们让我们的心灵之火再一次被点燃。
四月十三日 上午
由于返程的车票是十一点整,竟可以“偷得浮生半日闲”了。
于是,早上六点出发,先看了大明寺、平山堂;后游了瘦西湖。
只是匆匆的脚步带不走这美景,也没能雇上那像一瓣西瓜的划子在瘦西湖里荡一荡。这温柔的梦里水乡啊,就此别过了。
看来,人无论走多远,终究是走不出一些气息的,比如自然的美,比如文化的真,比如故乡的情,比如心中的责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