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是中国一门传统的艺术,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书法的唯一手段和途径就是临摹,实际上,“临”和“摹”是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临”即对着字帖照着写,“摹”即用一张透明的白纸蒙在帖上描 或者是用透明的纸蒙在帖上,用铅笔或毛笔勾出帖字的笔画和字形结构轮廓,然后用墨把笔画和字形结构轮廓内填实,也就是俗话说的“描红”和“写仿影”,宋姜夔说过“临书易得古人笔意,而易失位置,摹书易得位置而易失古人笔意”,“临书易进,摹书易忘”。说的就是“临”和“摹”在学书的过程中所起的的不同作用,现在一般人学习书法是把“临”和“摹”结合起来,统称为“临摹”。
对于“临”和“摹”,我个人看法是“临”即“临帖”的意义和作用更大,所以,“临帖”对于学习书法而言则更为重要,这主要是“临帖”更要发挥书法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需要书法学习者结合读帖和临帖更多地思考,对所临碑帖的用笔、结字和章法以及风格进行不断地揣摩和分析,以及审美欣赏,这个过程,是需要书法学习者尽力发挥自己的观察力、分析力、选择比较以及理解力和鉴赏力等多种能力,以及自己的学养、气质和性格和性情等个人主观方面的因素。临帖最基本的要求首先是“形似”,之后是“神似”,而“形似”不仅是“神似”的基础,也是掌握某一碑帖的基本要求,也是书法入帖的要求,只有临帖能做到“形似”或基本“形似”,才可以说是“入帖”了,“入帖”也仅是学习书法的第一步,只是手段,最终的目的是要“出帖”和形成个人的书法风格,当然这是一个需要花费十数年、或二三十年或更长时间的过程,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始终贯穿其中的,不仅仅在临帖中,出帖和形成个人书法风格,都是后话了。
临帖,更是临的与原帖的相似程度可以分为“实临”和“意临”,根据是否直接对着帖,又可分为“对临”和“背临”。当然,不论对临、背临,还是实临和意临,都只是一种临帖的方式,相对而言,对临和实临适于初学阶段,而背临和意临这属于学习书法的高级阶段的“临帖”方式,尤其是“意临”,则是由临帖向书法创作的一种过度,意临是临帖的最高阶段,意临带有更大的主观能动性,意临,已不再仅仅局限和追求“形似”,而是融合进自己的主观审美意趣和对碑帖的选择和取舍,追求“不似而似”和“神似”,也就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对临就是照着碑帖写,实临是追求临帖越像原帖越好,背临则是不看碑帖临写帖上的字,背临是加强对碑帖的记忆,是对是否掌握碑帖的最好检验。
“临帖”要做到形似,首先要做到认真仔细地读帖,孙过庭说过“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只有认真读帖,才能做到临帖与原帖相似。读帖也就是分析揣摩字帖用笔结字和章法风格特点的过程,也是一个思考的过程 ,临帖不是简单地“照猫画虎”,而是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当然临帖之后,还要与原帖进行比较,找出临帖的不足,然后进行不断校正,总结经验和得失,这也都是主观能动性的表现,也就是临帖能否取得进步和逐步出帖和步入创作的手段和途径。
总而言之,临帖是需要最大限度地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仅临帖,主观能动性应该贯穿与整个学习书法的过程,只有如此,才能逐步由临帖迈入书法创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