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着昨日小乖和仅有一面之缘的小朋友的约定,乘着春日和煦的微风,我们今日又来到了书店。依然是熟悉的场地,熟悉的书店老板,偶尔熟悉的面孔。
大厅里播放的轻音乐宛转悠扬,先来到的听友三三两两小声的聊着,慢下来的宁静氛围让人舒畅神怡。
读书会我参加过不少,大多偏理论,回家后碰到具体事情又重回不知所措状态。而今天我感觉比较实用,方法落地可操作。
《一念之转》是由一位外国女性所著,当时她身患严重抑郁症,已经到了觉得自己不配睡床只配睡地上的程度。
有一天,她从地板上醒来时竟看到一只蟑螂从她身上爬过,惊恐的她有一瞬间的灵感想要改变自己的生活。
经过长期的心理磨练,最后她不仅成功走出心理阴霾,还自创了这个叫做“功课”的自我觉察工具,风靡全球。
这个工具可以使我们从认定别人是怎样的人转而向自己,认识到自己是个怎样的人,从而探索出事实真相,获得心灵的自由。
感谢一位听友的奉献。老师通过她的案例带领她一步步走向对自己的探索,堵在心头的梗在这样的带领后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对对方的理解和包容、对自己的接纳和负责。
我再一次强烈的感受到“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主观世界里”这句话的含义。
那到底具体怎么做呢?
一、问四问题
发生了一件事,我因此生出情绪,脑海里有一个念头,或是对对方的评判,或是有一个“他应该”或“他不应该”。
老师解读说,念头我们不可控制,它自发来,而带给我们痛苦的,常是这个念头。
念头来时,通过四句话提问,可以让我们更多的看到资源看到积极的一面,从而改变行为,影响结果。
这四问题是“那是真的吗”“你确定那是真的吗”“当你相信那个念头时你是怎样的反应,发生了什么”“没有那个念头时,你是怎样的呢”
我常批判先生说他“自私”,这样说的时候我脑袋里出现的都是与之相符的场景。而当我自问第二句“你确定那是真的吗”时,我即不自觉的开始了反转,想到了他不自私的地方。
重口味的他迁就我们的口味,一直做着清淡的饭菜,自己买酱菜吃;天气冷了热了一直是将就我们的体感开关空调、控制温度;听我的意见袜子手洗,不放进洗衣机里。。。。
那些他的付出与妥协的画面从我心里很少关注的角落里清晰起来,心里对他有“自私”指责时的愤愤不平逐渐被温暖和感激取代。
我很明显的感觉到,通过这样简单开始的四问话,我的念头已由开始的消极阴暗面转向了积极阳光面。
二、反躬自问
比如,产生“她应该尊重我”这个念头时,转向反面“她不应该尊重我”、转向别人“我应该尊重她”和转向自己“我应该尊重我”。
通过这样的“三转”,并各自举3个与之符合的例子,最终为自己下一步行动得出指引方向,这便是活出反转。
现场案例:先生当着她的面,对房屋装修设计师说她的地板没买好,之前的房子地板也没买好,还说了她对她婆婆不好,而先生跟人家说她地板没买好说了十年。
五十多岁事业有成的她内心觉得羞辱、失望、因为婚姻关系的不和谐而觉得人生的悲哀。这两天她都生活在这样自我否定的悲观感受里。
而通过这样的三转,她看到了一个受苦的生命。因为她对地板的选择不当,而由先生来承受十年来这个地板难拖的烦恼,由此而生出对先生抱怨的理解和对他抱怨的释然。
最后活出反转回到自己,我的情绪我负责,我去做我自己认为该做的事,与他无关。
如果我对婆婆好了,他就对我好了,这个是附带的事,是他的事。我对婆婆好,这只是我自己觉得这是我做儿媳妇该做的,不是因为要去讨好他而去做的,这个与他无关。
就算婆婆对我不好,但我仍然愿意对她好,我愿意做这样一个大度的人,我就这样去做。但如果我现在还做不到这样,我也允许我这样,不必勉强丝毫。这就是对自己的负责。
回到自己也包括回到自己的需求,我要对错还是要幸福。如果我要对错,可以,我要幸福,那当然也可以。选择没有对错,但它会指导我们日后的行为,造就不同的结果。
整个过程需要自己静下心来诚实面对,最终一定会收获到一番领悟。
这位女士说,每个人都是反照出自己影像的一面镜子,是你自己的想法在响应你。
比如有个人评价你没素质,如果你不认同,那他的话对你就是不起作用的,他抱怨是他的事。
而如果你因此而郁郁寡欢了一整天,那其实是因为你内在认同了这一部分。同时你也将你的情绪控制权交给了别人,因为别人对你言语的好坏决定着你的情绪。
所以有个心理学家说,一切的发生都只是投射与认同,与别人无关,都只是因为自己的内在在响应。
作者最后说,有朝一日,你会明白,所有昔日的负面感受,都是一项礼物,都能带给你解脱。那时,再也没有任何事物限制得了你,你的人生会无比仁慈与丰富。
朋友们都说我是个爱学习的人。也许他们说的是事实,但我只是做着我自己喜欢做的事。而我借由这样的学习也感受到了学习的益处,体会着学习后的充实与欢喜、实践后的成长与进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