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蔽芾(fèi)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bá)。
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
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说。
——《诗经•召南•甘棠》
这短短三十六个字,讲述的是一个人的美德。
文中重复提到“召(shao)伯”这样一个人,而他正是本文中那个让甘棠成为地标的男人。
一、位处三尊,地封燕国
召伯全名姬奭(shì),是和姜子牙,周公旦(“周公吐脯,天下归心”的那个男人)齐名,共同辅佐周王室的一个人。因为封地是燕国,在召,所以又被称为燕召公。
虽然历史上,关于召公的传奇故事没有姜子牙,周公旦那么多,可是,能够和他们齐名,作为周朝三卿之一的人,又怎么会弱?只是召公比较低调罢了。
而这也和他的分封职责——太保——有一定的关系。
姜子牙领军行兵,算得上是武将,周公旦总理朝政,算得上是总理。而召公呢?则是负责处理案件和民事纠纷的,相当于后朝的刑部和工部的结合体。
所以,能够让他抛头露面的机会不多,再加上他主安抚,少刑罚的方针。所以,就更加低调了。
二、上辅君王,下爱臣民
历史上记载,召公巡检时,曾经在一棵甘棠树下办理案件,因为他是总管,所以上到侯爵(比三公低一级别),下到平民百姓,有这样的机会,肯定都会踊跃前往(参照如今社会,中央领导巡视地方的情形就可得而知)。而召公每个案件都能处理的特别到位,所以深受百姓爱戴。召公去世后,百姓怀念昔日的召公,于是做了这首诗。
《史记•燕召公世家第四》原文如下: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哥咏之,作甘棠之诗。
想一想,也亏的是棵甘棠(就是今天的棠梨),能够活很多年而不枯死,才能让后人得以纪念。如果是棵杨树……那就是另一段历史佳话了。
三、我不在江湖,江湖却留有我的传说
管中窥豹,略见一斑,虽然并没有大篇章的记录流传于后世,然而仅此一件,就可以反推召公平日到底做了多少类似的事件,获得了多少臣民的爱戴。
而,正是因为百姓的口口相传和甘棠树下的纪念,以及《甘棠》文字的流传,才得以让这位让甘棠成为地标的男人在历史上有了更丰富的色彩和更真实的存在感。
虽然召公已经离开江湖两千多面,然而江湖上却留下了他让甘棠成为地标的传说。
《射雕英雄传》里周伯通这样对郭靖说过:有的人的一生一世便是吃饭、拉屎、睡觉,倘若把他生平一件件鸡毛蒜皮的真事都说给我听,吃什么青菜豆腐,怎样大便小便,老顽童闷也给他闷死了
然而,像召公这样青史留名的,也不多。所以呢,我们就做到自己最大的努力,让自己的人生精彩起来,不是每天鸡毛蒜皮就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