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关于欲望
1.罪行的根源在于烦恼,其中六大烦恼是:“贪”“嗔”“痴”“慢”“疑”“见”。首先是“贪”,就是一切都想据为己有的贪婪之心;所谓“嗔”,就是不管他人的感受,我行我素,稍不如意就发火动怒的浅薄之心;所谓“痴”,就是把变化无常的世界看作一成不变,当自己的幻想破灭时就发牢骚、鸣不平,对佛的智慧一窍不通的愚痴之心;所谓“慢”,就是傲慢不逊之心;…这六大烦恼尤以“贪”“嗔”“痴”是人间烦恼之根源,称之为“三毒”。
2.释迦牟尼所说的六大烦恼原本是人生存之必需,缺乏它们,人就不能维护自己的肉体。可以说,烦恼原本是造物主赐予人类的智慧,为的是让具备肉体的人类能够维持生存。但在这烦恼之上,造物主又给了人类自由。这两者相加,人类就可能作恶。
3.如果无节制地使用自由,就会成为“失控的、无法驾驭的人”。放任欲望的自由行动就是造恶。因此,必须适当地抑制自由以免造恶。佛教称之为“持戒”。除此之外,还有“布施”,就是帮助他人。这种行为与造物主原本就具备的爱相吻合,造物主关爱宇宙万物,促使其生长发展。用“持戒”来抑制自由,防止作恶;用“布施”来帮助关爱他人,这样就能成为菩萨。相反,听凭自然、放任欲望去自由行动,就会变成恶魔。
4.人具备两面性:既可以成为大慈大悲的佛,也可以成为穷凶极恶的魔。所谓现世,就是一个修行的道场,修行的目的就是净化具备善恶两面的人心。通过修行提升人性、塑造美好的人格,这就是人生的目的。
5.为了防止堕落,释迦牟尼提出了“六波罗蜜”这一套修行的方法,帮助人们提升心性,走进菩萨道。
6.“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努力实践这四条,然后腾出一点时间来坐禅,借以整理自己的心绪。这就是第五条“禅定”。做到这五条,就是最终达至“智慧”——领悟宇宙的真理。
7.提升心性直至离开人世,这就是人生的终极目的。开悟的境界无比高远,能够一举达至开悟的人何其幸福,但这样的人恐怕只有数百万分之一吧。
8.让自己的心灵一步一步变得更加美好,这才是重要的。在临终之前,人格品性提升了多少,这才是重要的,高尚的人格才是人生的勋章。
9.哪怕贫穷,哪怕患病,只要把自己的心沉住,平静下来,努力去提升一点心性,这是任何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