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6429263/880eec9d20b34af5.jpg)
读苏轼的诗词,在他“莫听穿林打叶声,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那种个人主观的超然旷达和看似的自我慰藉与释怀,因缘自适,现在稍微多读了一些,反而更多一些真性情的哀伤。那么多情,历经各种磨难与坎坷,真的不在意政治的报负吗?我却读出了他个人的和世事的两难,那种触动心灵的各种感慨,使作者在心中更加的丰富与立体。
读书,我是一个爱自问爱浮想翩翩的人。所以在书中这种丰富的情感体验下,哪怕自己经历单纯,也甚觉世间的美好,也常生出对那些流传百世的创作者(包括各种理论知识的架构)生出无限的敬仰与感恩,让自己感觉永远需要水的滋养却又如此丰沛。
我对词牌名,平仄,押韵这些古诗词里面的要求完全没有概念。只单纯地对文本去体验。
浣溪沙。词牌名,唐朝教坊曲名,因西施浣纱于溪水边而得名,同名浣西纱。从字的本意浣:洗涤(洗涤心灵?还是物象背后的本质启迪人的智慧?豪放派?)溪(西施,美女,美好),沙(纱,隐约,飘渺。婉约派?)
自杭移密守,交代自己从杭州离开到密州赴任太守,读到如此你会问自己,作者为什么要从天堂所在的杭州离开去到密州?是主动离开还是被贬滴?为寻求答案,会去了解各种历史背景与作者经历,杭州任通判期满,作者主动要求到山东密州(一方面对当时朝廷王安石主导的新政不和,又同时得罪了新党和旧党,可想而知当时作者政治抱负未能实现的心情和新旧党政的烦忧,而贫穷的密州虽然远比不上天堂的杭州,但离密州不远,那里有他想念的弟弟苏辙,苏兄二人不仅人生追求有共同理想,更有弟兄间感情深厚之意)。
席上别杨元素。杨元素何许人也?南乡子,他乡遇故人,而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杨元素作杭州知州,两人共事一段,互相了解,他乡遇故知的惜别,是否比普通朋友多一份“你懂我”的情义?饯别宴席上惜别好友杨元素。此时,离别的人是苏轼,送别的人是好友杨元素。
时重阳前一日。当时是重阳节的前一天。为什么要特别交代是重阳节的前一天?重阳节的习俗有赏菊,登高,饮酒,团圆思念,感恩之意。在这样的时节,却偏偏要惜别故友,那会是怎样的情感?
短短的几句交代,自己都会不停地问。
缥缈危楼紫翠间。古人写的景真的是应了他的情。 危楼,高楼。紫翠间,色调美好却低沉厚重,飘渺是云雾之间,还是心情的飘浮?渺茫?饯别的宴席设在这高高的,被云雾缭绕的有树林的高楼上。看似多么美好的环境,好像远离凡尘。
良辰乐事古难全。本来是重阳节登高饮酒与友人一起的是良辰乐事,可现在我们是要离别。三个字古难全,多少的遗憾与感伤,忧愁会涌上心头?
感时怀旧独凄然。感叹时光的流逝(或者还有自己在杭州当时的遭遇?),怀念值得我们回首的往事,自己一个人独自伤心。那份凄凉,悲伤,孤寂,冷漠,在故知的友人面前,此处仅仅只是凄然吗?我却分时在这份感时(当时政治环境引起的人生际遇)怀旧(怀念和很多朋友聚散之匆匆)之中的这么多人事之间与南乡子杨元素一定是聊了很多的一句“感时怀旧独凄然”而停留。忧国忧民,又政治落空,独自去远方,独自怅惘凄然。这种难过,悲伤能和其他朋友说吗?(东坡与其他朋友离别诗中无此情,却只有故知杨元素,这又是别样的友人间的情谊与真情流露)。
璧月琼枝空夜夜,菊花人貌自年年。璧月琼枝,菊花人貌,清辉的圆月,美丽的玉枝夜夜闪现,菊花佳人经行年年。这些良辰美景,佳人乐事年年岁岁如此,却是“空夜夜,自年年”。
不知来岁与谁看。不知来年与谁共度时光来欣赏这份美好。不知,茫然,这更添“空夜夜,自年年”的感伤与无奈,时光易逝,人生无常,聚散两离,良辰乐事古难全,回过头,更添“独凄然”。
读书,在文本的细微之处去体验那丰富,幽微,细腻的心灵脉动,让自己的思想不至流入尘世而多了那份丰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