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友广场想法读书
心读《老子》| 51. 悲观主义者的积极思考

心读《老子》| 51. 悲观主义者的积极思考

作者: 之衡 | 来源:发表于2022-11-18 16:20 被阅读0次

    道生之,德畜之,

    物形之,器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

    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

    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

    长而不宰,

    是谓玄德。

    ——《道德经》第五十一章

    【大义】

    道生万物,德养万物。

    物质给了它形状,具象又使它完成。

    所以,世间万物无不尊崇道,无不重视德。

    道受人尊重,德受人重视,这是没有任何命令而自然如此的。

    所以,万物均由道产生,由德充实,它们在道中成长,在德中化育,被滋养,被照顾,逐渐安定,逐渐成熟。

    道产生万物又不据为己有,道孕育万物又不仗恃己力,它引导万物却不控制,这就是玄德。

    【心读】

    1.

    《道德经》之所以被称为《道德经》,就是因为老子在这本书中,不断地提到两个字,道与德。在古时候,道和德是有区别的。

    “道”可以理解为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这就好比柏拉图的至善,斯宾诺莎的实体,佛教的空,印度教的梵我,以及基督教的上帝。

    “道”是什么?是道路,是真理,是光,是终极的实在。“道”是宇宙运行的规律,也是宇宙生成的开端。“道”这个词,在老子的哲学中,富有非常明显的形上学意义。那么“德”呢?正所谓,德者,得也。世间万物体道而行,便是得了“道”,得“道”即是“德”。用陈鼓应先生的话来说就是:“形而上的‘道’,落实到物界,作用于人生,便可称它为‘德’。……德是道的作用,也是道的显现。”所以说,“道”是体,“德”是用。

    道家谈“道”,总是超然物外,缥缈不定。如此玄妙的“道”,如何能够与我们的生活相关?答案就在于一个“德”字。“道”如果只是高悬于天宇之外,那么,人便没有必要对它多加谈论。道家的“道”,看似在物外,其实是既在物外,又在物内。“道”无处不在,它落在人间,落在物内,便是“德”。因此,从道家的意义上来说,一个有“德”之人,并不只是说这个人有道德,有品格,有德行,而是说这个人有“道”,能够体道而行。道家说的“德”是超越道德范畴的,它具有伦理学之外的意义。

    2.

    中国的哲学,从总整体上来说,大多数都是伦理学和政治学。儒家如此,墨家如此,法家也是同样。先秦诸子中,唯独老子的哲学特立独行,璀璨非常,处处散发着形上学的光芒。

    老子实在是个伟大的智者,仅仅凭着这五千字的文章,就可在世界哲学中占得一席之地。看来,文章并不是写得越长越好,而是越短越好。能够用最简练的文字,表达出最深邃的思想,那才是高手,才是智者。在这一点上,老子无疑是做到了。我有时候会想,老子哪怕只说六个字,都足以奠定他在世人心目的哲人地位。这六个字便是“道可道,非常道。”

    3.

    在我看来,道家是悲观主义者。所谓的悲观主义者,就是拥有悲观精神的人。但是,悲观精神和悲观是两码事。一个人拥有悲观精神,是一种远见。但一个人悲观,却是一种短视。因为一个人悲观(悲观者),常常是由于他对现世生活的执迷所造成的。而一个人拥有悲观精神(悲观主义者),却恰恰是因为他能够对现实生活加以超越。悲观者,站在生中去看死。悲观主义者,却是站在死中去看生。前者肤浅,后者深刻。前者执迷,后者通透。前者痛苦,后者幸福。你仔细观察,认真阅读先哲的思想就会发现,一个拥有悲观精神的悲观主义者,在他活着的时候,常常是最幸福的。老子如此,庄子如此,佛陀亦如此。

    突然间,想起叙利亚诗人麦阿里的几句诗:

    “我们笑,我们有什么要笑的呢?

      我们哭,只能哀哀地哭,

      我们像碎了的玻璃,

      从此不再铸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心读《老子》| 51. 悲观主义者的积极思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dupx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