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中国传统文化散文
心读《老子》| 35. 一个悲观主义者的积极思考

心读《老子》| 35. 一个悲观主义者的积极思考

作者: 之衡 | 来源:发表于2022-10-29 08:38 被阅读0次

    执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太。

    乐与饵,过客止。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

    用之不足既。

    ——《道德经》第三十五章

    【大义】

    如果一个人能持守住“道”,那么,天下人都会归附于他。

    归附却又不互相伤害,这就是最和谐的景象。

    悠扬悦耳的音乐,脍炙人口的美食,只会让人产生短暂的留恋。

    当“道”向我们显现的时候,虽然平淡而且无味,你既看不见它,又听不见它。但是,它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心读】

    1.

    老子口中的圣人,有时候很像柏拉图笔下的哲学王。一个真正伟大的哲学家,总是能够用整体的系统的眼光来审视人生,来看待这个风云诡谲的世界。所以,柏拉图认为,唯有懂得哲学的帝王,才能真正管理好自己的国家。这就是他在《理想国》一书中所极力论证的观点。

    在老子眼中,一个帝王,唯有持守大道,才能让天下人真正地归附与他。这种归附并不是简单地汇聚,而是能够“往而不害”,和谐相处,安享太平。以道治天下,这是老子在《道德经》中反复强调的观点。

    懂得哲学,才能做王。体认大道,方为圣人。老子说的圣人,就是帝王。

    2.

    “乐与饵,过客止。”这个“乐”,在这里应读“yuè”。

    “诗”、“礼”和“乐”是儒家最看重的三样东西。孔子曾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篇》)“诗”可以让我们振奋,“礼”可以让我们在社会上立足,而“乐”可以使我们的所学得以完成。在孔子的教育哲学中,“诗”是开端,“乐”是完成。

    可在老子眼中,“乐”并不能带领我们走向人生的完满。他认为,美妙的音乐,就像可口的美食,都只能在短时间内满足我们的欲望。无论这种欲望是生理性的,还是精神性的。

    孔子和老子孰对孰错?我认为都对。

    《礼记》上说:“广博易良,乐教也。”“乐”可以让我们的内心变得广博,可以激发我们内心的善良。但《礼记》上还说:“乐之失,奢。”“乐”一旦过度,社会风气就会奢靡。这样的音乐,就会变成靡靡之音,让人心难以振奋。

    所以,孔子看到的,是“乐”的积极面。老子看到的,是“乐”的消极面。

    3.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这一生只是一过客,纵然世间有多少繁华,但终究只是我们的临时居所。不必在意那些蜗角虚名,不必执着那些巍巍权势。人生在世,犹如草上朝露,转瞬消散,来去无痕。

    也许有人会说,这话说得有些悲观。我觉得,关键是我们用一种怎样的心境去说出这番话。如果内心充满着遗憾和抱怨,这话就只是我们失意之时的废然兴叹。如果内心盈溢着平静和安恬,这话就是我们深刻反省后的生命体悟。

    有些话,听着深刻,其实是悲观。也有些话,看似悲观,其实是深刻。与其做一个浅薄的乐观主义者,我宁肯做一个深刻的悲观主义者。去尝试着做一些悲观主义者的积极思考,这是我灵魂深处的渴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心读《老子》| 35. 一个悲观主义者的积极思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ieqt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