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明确写作是什么,明确了写作的概念后,我们自然会了解了写作的本质。总的来说,写作的定义性的理解有很多种,归根结底,它是一种表达的呈现。无论是忠于内心个人感受的表达,还是外在的交际需要的表达,再或者是机械、农业领域的学术写作,都是要传递某种想法、情感、思考等。
不管哪种写作,皆没脱离生活,居家生活、精神生活、社群生活等等。这个角度看,写作总是生化话的,甚至是其内涵中所本身就有的属性和要素。没有一种写作是可以脱离生活的,如果有,那就需要注意,我们是不是把应试写作理念人为地或者不自觉地受体制影响地而剥离了写作的原本理念。
在应试考试的写作中,我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写作的内涵单一化。其实,考试的要求,不会影响学生的核心写作能力,学生的考试作文,也是他们自己的学习生活的表达。如果我们有了应试作文是非生活的写作的理念,那就可能会在写作教学中引错了路子。
路子错了,也就是对写作的理解有了误区,成了为写作而写作,学生就会感觉吃力,无论是自己的感受再现,还是素材提取、加工,都会被技法和要求所固化。写作在最核心的层面上,是一种思维的或者想象力的呈现与传递,着重说清楚想要说的意思;而技法,是美学角度或者文学角度的问题,那是另外一个艺术层次的表现了,着重于更巧妙的、和谐地去对表达的语言进行润饰。
除此,生活语文、求真数学、自然物理等等,都是常识性的概念本身内在具有的主要特质,之所以有这样的提法,意在着重强调和回归生活与常识,未必见得是什么新的学科流派与新的研究理路。
还有很多看似新鲜的观念,只能算作“常识归位”,如:大安全观、大语文观。安全、语文这些概念的外延本就很宽泛。称之以大,更多的是对于过往片面观念的一种更新与批判——即回归常识。
我们很多时候,理解概念时,都容易就自己的生活现象去解读,而概念高度的抽象性,是多种同质现象的的综合归纳。人,无论是生活,还是思维,往往是单向度的。
在这个万花筒时代,甄别常识与回到原点,反而变得异常艰难,因为在求知的过程中,人们面对信息大爆炸,自己的注意力成为了真正的稀缺资源,各类讯息和广告,都只为博眼球,使人们的注意力分散。而各类花样百出的标签式的概念,也只是揭示概念原旨的常识性的一个角度。有些时候,我们得自己去思考,或者阅读经典原著,以让浮游于信息海洋中的思维沉静下来。
让思考回到生活常识,让认知回归概念本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