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婚姻育儿
孩子不是实现父母欲望的工具——林哈夫

孩子不是实现父母欲望的工具——林哈夫

作者: 泉钟心理 | 来源:发表于2018-06-13 10:40 被阅读0次

“懒”爸爸=减少爱?

在哈夫的亲子讲座中,经常提到了要做一个“懒”爸爸。

有意思的是哈夫收到了几位爸爸的回应,他们一方面困惑这样的“懒”是不是在纵容、溺爱孩子,另一方面是困惑如何做到“懒”得其所?

真的是很好的话题!

记得在之前的分享里哈夫曾经也讨论过“溺爱”这一话题,同时我最近发现,当下社会很多人会把“溺爱”解读成给孩子的“爱”太多了,孩子被“爱”溺死了!如果真的是这样,“懒”爸爸是不是就意味着要减少给孩子的爱呢?

一位妈妈的困惑

要讨论这个话题我觉得有必要先定义一下什么才是“爱”!

前一阵子,一位与孩子无法处理好关系的妈妈找哈夫求助。按她的话讲,孩子一直很听话,父母对他的爱也很充分,然而不知为什么到了初中一年级孩子却经常向父母发脾气,成绩也直线下滑。

过程中我向妈妈问了几个孩子小时候的问题,她竟忽然放声大哭!

问题很简单:

孩子自己舀饭弄脏衣服,是不是干脆喂他吃不让他自己吃了?

妈妈点头。

孩子绑鞋带了打死结,以后就不买要绑带的鞋?

妈妈点头。

孩子洗碗不小心打烂一只,撵走孩子自己洗算了?

妈妈点头

孩子想吃苹果,马上削给他,因为用刀危险!

还是点头。

孩子第一次寄宿,看到他收拾宿舍床铺笨手笨脚的样子,干脆自己动手。

妈妈还是点头。

孩子成绩下滑,是不是紧张得到处张罗补习?

妈妈哭着点头。

妈妈边哭边问,为什么我问的都是她曾经做过的?

我说:“从那件被弄脏的衣服开始我就已经知道了。”

“那怎么办?”

“接下来考大学你要为他选专业,大学毕业要张罗为他找工作

担心娶不到老婆还要帮他找,找到了必须给他买房子,有了孙子还要为他带!”

妈妈无语。

“也许这就是你说的,给孩子那份充分的爱!”

(图片来源网络)

什么是溺爱?

回到今天的话题,通常来说溺爱分为两种,我们经常看到与听到的是放纵型溺爱,也就是说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其结果是家里多了一个唯我独尊的“小皇帝”。

另一种是包办型溺爱,上面提到的这位妈妈就是典型的中国式包办型溺爱。孩子与生俱来就有强烈的求知探索需求,当父母把孩子本想爬过去拿的玩具递了过来;当孩子本想跳起来尝试抓住气球又被送到了面前;当孩子本想慢慢整理没穿好的衣服却被剥下来重新穿上;当孩子想自己舀饭却因为弄脏了衣服而被抢去了饭勺;当孩子想吃苹果;当孩子想收拾床铺;当孩子......这一次次的剥夺,其后果是孩子的许多能力以及实现这些能力的价值感被父母不小心“阉割”掉了。

为什么说是“不小心”那是因为这样的父母通常都很无私很伟大,他们往往通过牺牲自己去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然而追根溯源,他们满足的却不一定是孩子本身,而往往是将孩子视为另一个自己。各种各样的做法其实是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满足和取悦自己内在那个小孩的欲望与需求。

除此之外,这样的父母往往还习惯性操纵孩子的感觉与感受。天气冷热只有妈妈知道,打针痛不痛也由妈妈说了算,饭吃饱没孩子不能决定,甚至摔破皮了妈妈第一句是“不痛不痛、不哭不哭”。此外,愤怒不敢发作因为不被允许,恐惧不能表达因为这代表懦弱,哭是绝对不可以的因为流血不流泪,有时候想表达一下兴奋也不行因为这样不够谦虚,很多父母以自己的感觉感受投射到孩子身上的做法非常容易令孩子对自己的自我感觉感受变得不敏感不自信,因为他们已经习惯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中找寻答案。

不客气地说,包办型的父母根本没有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人”。

不仅如此,几乎不能避免地,中国式包办型溺爱背后,通常还隐藏着父母对孩子很高的期待,特别是对学习成绩的期待。“爸妈付出了这么多,把你照顾的那么好,只要你好好读书就是最好的回报!”这种交换式的期待在孩子小时候通常会起到作用,孩子的学习状态与成绩也会遵循着父母的要求,然而随着孩子年龄增长内在力量逐渐强大、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他就会陷入一种茫然与恐惧当中。一方面很想逃离控制成为独立的个体,另一方面似乎又离不开父母的照顾以及精神物质上的支持。正是在这种茫然纠结的状态下加之青春期身体与心理的变化,很容易就会出现所谓的“叛逆”。

哈夫寄语

如果将溺爱简单地形容为太多的爱,这完全就是父母们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去强加给孩子的种种强制与操控,因为这一定不是真正的爱。

真正被爱的感觉谁都不会嫌多,真正的被爱来源于对父母孩子无条件的接纳,真正的被爱的体现是被信任、被欣赏、被理解、被重视、被看到。

孩子需要的是父母欣赏他自己舀饭同时接纳他暂时还不能完全掌控;是在他拿到那件玩具时的一下击掌、一句鼓励;是打破碗割到手时父母的一声安慰;是父母示范如何绑好鞋带然后蹲下来看着他的尝试;是享受自己铺好床单后与父母一起欣赏的成功与喜悦!

很多人将“要做什么”视之为爱。

然而哈夫却说,真正的是爱往往是“不做什么”!

这,也许正是做一个“懒”爸爸的智慧了!


免责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均为原创,仅代表个人观点,请自行评估是否恰当与适合。传播及运用过程中所产生的结果与本人无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孩子不是实现父母欲望的工具——林哈夫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dxjeftx.html